
農機穿梭作業
本報訊 初秋的忻府區北趙村,晨曦微露時,天綠源甜糯玉米種植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高達3米的聯合收割機在田間轟鳴作業,切割、采穗、裝車一氣呵成,開啟了從田間到舌尖的“3小時鎖鮮”之旅。
機械化采收,讓效率提升200倍。“現在正是玉米口感最佳的時候,必須爭分奪秒采收。”基地負責人索旭嫦緊盯著采收進度說。兩臺聯合收割機開足馬力作業,可以達到傳統人工采收效率的200倍。天綠源5000余畝基地,采用“分片種植、定期采收”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據測算,傳統人工采收每人每天僅能完成0.5畝,而一臺聯合收割機日均作業量可達100畝。這種高效采收模式,成為忻州鮮食玉米產業升級的生動注腳。
“3小時鎖鮮”,留住99%營養。采收只是“鎖鮮”的第一步。滿載玉米的運輸車必須在3小時內抵達加工廠區。公司總經理趙麗花表示:“從采收到蒸煮入庫全程控制在3小時內,這是我們實現99%營養留存率的關鍵。”在占地84畝的現代化加工廠區,2700平方米的凈化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經過分級、清洗、蒸煮、速凍等工序,一穗穗玉米被賦予更長的保鮮期。
產業鏈帶動,拓寬農戶增收路。天綠源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和訂單農業,帶動當地2000戶農民增收,戶均年增收近千元。目前,企業已培育三個自主品牌,年銷售甜糯玉米2000萬穗,產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往全國各地。
“我們不僅要讓消費者嘗到最新鮮的玉米,更要讓鄉親們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趙麗花說,“‘3小時鎖鮮’不僅是一項技術標準,更是我們對品質的承諾。我們將繼續深耕產業鏈,讓北緯38°的甘甜成為忻府區鄉村振興的甜蜜名片。”(張媛)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