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楊玨
“我叫武鄉,一身紅裝!”響亮的口號聲回蕩山間,讓人熱血沸騰。仲夏清晨的太行山間,絲絲微風令人感到神清氣爽,位于山西省武鄉縣紅星楊公園的“重走太行英雄路”沉浸式研學體驗活動集結點一片火熱,200多名從全國各地集結來的中小學生共同吼出這句響亮的口號。
“這里每一棵樹都是活的紀念碑。”在紅星楊公園,講解員指著面前的第二代紅星楊,給同學們講起朱德總司令的往事,“1940年,朱德在指揮作戰間隙帶領軍民植樹造林,親手栽種一棵白楊樹,并將帽徽上的紅星埋入楊樹苗根下。幾年后,人們發現這棵樹的樹枝截面竟顯露出形似五角星的紋路。如今,第三代紅星楊已亭亭如蓋。”
“發展紅色旅游不是讓游客走馬觀花看熱鬧,而是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用動人故事引起情感共鳴,讓紅色精神浸潤人心,堅定理想信念。”該活動總策劃武鋒斌說,這里的一磚一瓦都是革命精神的載體,紅色文化研學就是要深挖細節,讓青少年觸摸有溫度的歷史。
作為抗戰時期八路軍總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長期駐扎地,武鄉縣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抗戰歷史博物館”。近年來,武鄉縣努力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可觸摸、可共情的立體式體驗,讓參與者用腳步丈量土地,感受太行精神的時代脈動。
同時,武鄉縣還將鄉村紅色旅游作為文旅發展引擎,創新發展“鄉村旅游+紅色研學”“鄉村旅游+民俗文化”“鄉村旅游+現代農業”等新業態,打造32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村,逐步走出一條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真正讓旅游“軟黃金”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過去,我們這個位于太行山深處的小山村,哪里能想到現在每年能吸引近10萬人次來觀光!”下北漳村黨支部書記李志亮感慨地說,依托縣里構建“一線三區”紅色資源保護利用體系,下北漳村實現“華麗轉身”。
“高煥蓮將最后一滴乳汁留給了八路軍將士的后代。”“八路軍的孩子們要常回太行山來,看看咱們的奶娘。”下北漳村推出的原創實景劇《四年》,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催人淚下,生動再現了生死與共的人間大愛,觀眾沉浸在穿越時空的細節里,心靈深處的感動震撼與先輩們的英雄壯舉在這里邂逅碰撞。
“以科技賦能,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是我們近年來的有益探索。”武鄉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弓俊艷介紹,武鄉縣還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磚壁舊址等20多處革命紀念館、革命遺址設置了數字互動體驗區,進一步提升游客體驗,全面深化紅色旅游融合發展,推動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6日 03版)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