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報訊(記者 李倩 通訊員 張艷 胡旦)在網上發布“醫保套現”小廣告,獲取他人醫療保障憑證后冒名就醫購藥,再將藥物倒賣給藥店獲利,會產生何種法律后果?近日,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審結了一起醫保詐騙案,判決認定被告人李某構成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四個月,并處罰金6000元;被告人王某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5000元
2023年初,李某了解到“醫保套現”的作案手法,便從網絡上尋找愿意提供深圳醫療保障憑證的網友,為其提供“醫保套現”服務。其后李某利用從網友處獲取的醫療保障憑證,冒名前往深圳市多家醫院、藥店就醫、購藥,隨后將藥品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倒賣給某藥店店主王某,從而套取現金,再返還一定比例的套現錢款給網友。
據統計,李某先后使用多人的醫療保障憑證冒名買藥并倒賣,共騙取醫保統籌基金9.3萬元;王某先后多次向李某購買藥品,共支付購藥款16.9萬元。李某、王某被公安機關依法刑事拘留后,李某退回贓款2.2萬元,王某退回贓款9.1萬元。
法院審理后認為,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多次冒名使用他人醫療保障憑證就醫、購買藥品,非法倒賣藥品牟利,騙取醫保統籌基金,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結合李某的犯罪性質、情節、認罪認罰及退繳贓款情況,法院依法判處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二年四個月,并處罰金6000元。被告人王某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藥品而予以收購,其行為已構成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鑒于被告人王某認罪認罰,且退繳贓款,法院依法判處王某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5000元。該判決現已生效。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