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大學新生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踏上人生“新舞臺”。如何應對好學業壓力、人際關系等多重挑戰,迎來全面健康成長,是學校、家長和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身心健康是學業進步、人生成長的基礎。2025年,全國各地高校積極響應“健康中國”行動,通過推廣體育鍛煉、科技賦能健康管理、創新心理咨詢服務體系等多項舉措,為大學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開學季,記者走進高校,感受活力滿滿的新生生活。
點燃熱情 活力青春自有新主張
為了推廣體育鍛煉、提高參與度,各地高校體育課正在不斷推出“新花樣”,充分調動大學生們的運動積極性,讓大學生們“動起來”。
走進青島城市學院,室外田徑場、籃球場寬敞開闊,健身館設施完備,處處可見學生們投身體育活動的身影。“如今,我院學生的體育參與度高達97%,體測水平也在穩步提升。”青島城市學院校長助理、體育教學部部長寇燎原介紹。
學生們參與度這么高,有秘訣嗎?寇燎原認為,這得益于青島城市學院大力推廣的“體育教學俱樂部制”,與傳統體育課不同,這里的體育教學以俱樂部形式開展,涵蓋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瑜伽、武術等眾多項目,就像一個大型“體育超市”。
“我們根據學生體育基礎和興趣愛好分層教學,每個俱樂部都配備專業指導教師,他們不僅專業知識技能扎實,還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潛能。”寇燎原表示,學校推行“體育教學俱樂部制”旨在打破傳統體育課程的局限,構建以學生為中心、興趣為導向、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新模式。
“以前上體育課內容比較單調,很難提起興趣。現在有這么多俱樂部可以選,我能隨時找到喜歡的體育項目,動力十足。”計算機專業大二學生陳佳樂開心地說。這學期她選擇了橄欖球俱樂部,每周都在期待俱樂部的課程和活動。
“每個體育俱樂部的設立,都要經過嚴謹的調研論證。只要學生有想法,學校就會盡力保障。”青島城市學院體育教學部副部長崔耀振說,這樣的項目和課程設置,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參與體育課的熱情。
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兩塊嶄新的電子屏幕被安裝在操場兩側,上面清晰地展示著當前的“運動風云榜”,實時記錄著同學們的奔跑速度和里程。
這是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今年3月份開始啟用的智慧陽光跑系統。該系統融合物聯網感知與AI運動算法,配置了4組8個高清運動捕捉攝像頭、兩塊智能交互大屏及專屬管理平臺。學生們無需佩戴任何設備,僅憑30米外的高清攝像頭就可以人臉識別,開啟智能運動模式,實時解析里程、速度等核心數據。除了實時的“運動風云榜”,學生們還可以實時查看學期榜、月榜和周榜。
這座充滿科技感的“未來操場”正在點燃學生們的運動熱情。“我一周大概運動4到5次,每次跑步2到5公里,以前都用自己的手機記錄。”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孫延歡說,“自從有了陽光跑系統,在大屏上就可以實時看到自己的跑步記錄,同班同學或者朋友之間也會比拼競爭,整個校園充滿了健康活力。”
“我們鼓勵學生每天運動一小時,安排好早鍛煉和課外鍛煉。未來我們還將引入二期工程,加入一些夜視功能,方便喜歡夜跑的同學來鍛煉。”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教師許佳介紹,智慧陽光跑系統開始運行1個月,總運動量已突破11.3萬人次。
擁抱健康 良好生活習慣養成在日常
除了體育鍛煉,大學健康生活的理念還擴展到全方位健康習慣的養成,涵蓋作息、心理、飲食等多個方面。
四川農業大學的“21天煥新行動”就吸引了2000余名學子參與,形成打卡記錄2.8萬余條。
每天早上7點,由該校學生會組建的“健走團”都會帶隊進行20分鐘的校園健走。“不僅生物鐘規律了,還找到了能一起跑步的好朋友!”每天跟團健走的學生魏嘉彧說。
在心理健康板塊,四川農大還組織“捕捉春日碎片”等話題征集,征集到了繪畫、手工、春日主題短視頻等作品百余件;在“情緒能量站”,同學們可以定制運動處方和收發感恩漂流瓶。“心情好了,身體自然棒棒的!”魏嘉彧告訴記者。
“一份手撕雞胸肉、一份紫薯、一份西蘭花,沒負擔又好吃!”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學四食堂的輕食窗口前排起了長隊。據悉,該輕食窗口日均接待學生超300人次,體現了年輕一代對健康飲食的新需求。今年春天以來,“輕食風”正在各地高校食堂興起。北京、四川、安徽等地的高校食堂紛紛“上新”輕食減脂餐,自由搭配,價格親民,吸引了大量大學生。
四川農業大學的“21天煥新行動”就包括沉浸式健康養成計劃。在這場健康養成計劃中,“七彩食光挑戰”要求學生們在一餐中湊齊“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種顏色,需要在食堂自選窗口自由搭配全谷物、優質蛋白、膳食纖維等,保證每一餐的營養全面、健康均衡。活動舉辦以來,700余名參與者累計上傳了1.2萬份創意餐單,“彩虹餐盤”成為校園用餐新時尚。
“看著逐漸豐富的飲食配色,我才意識到健康管理要體現在每一餐里。”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學生周祎向記者展示他相冊中的打卡記錄。
守護心靈 心理健康服務多姿多彩
全身心的健康自然包括心理健康。
從技術賦能到方法創新,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推動了更多新嘗試。
宮斌吉是西安文理學院的一名學生。在學校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她通過心理咨詢AI機器人做了一次心理測驗。5分鐘后,機器人根據測試結果,將宮斌吉評估為輕度焦慮,并給出了具體干預方案。
這款機器人是西安文理學院今年引入的PEM-AI心理健康管理系統的一部分,該系統可以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細致的篩查、評估與管理。根據AI測評結果,輔導員推薦她通過聽音樂、看電影、冥想訓練等方式緩解焦慮情緒。“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情緒的確緩解了不少。”宮斌吉表示。
“學校每年都會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學生通過手機完成心理測驗,AI自動出具學生測評結果與干預方案。相比傳統方式,AI技術極大提升了測評與干預效率,做到了全員覆蓋,節省了大量時間。”西安文理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師段少華介紹。
AI心理評估系統的篩查結果怎樣使用?西安文理學院師范學院心理系主任彭源表示,心理老師會依據AI測評結果與個別學生進行談話,綜合評估其心理健康狀況。一旦發現學生存在心理異常情況,學校會及時進行專業疏導,確保學生獲得及時且有效的心理支持。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在高校心理健康領域正在得到廣泛應用。北京大學開發了“三維一體”大數據系統賦能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大數據共享、輔助和預警機制,實現心理建檔全覆蓋。中央財經大學推出了“AI+心理測評”的心理危機預警工作新模式。“與傳統問卷相比,AI評估在與專家評估的一致性、準確性、可信度方面優勢更顯著。”中央財經大學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豐怡表示。(王軒堯)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