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12日電 2022年2月,教育部印發《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與應用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賦能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實施謀新篇、布遠局。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信息化教學專委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玉順表示,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是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任務,能為建設教育強國提供新的動能。
李玉順介紹,基于《方案》,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將從四個方面著重發力并實現突破。第一,建構國家基礎教育信息化平臺體系,賦能國家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升級。平臺依托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基礎服務能力開發建設,通過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與省級教育平臺互聯互通,建立資源分發共享機制,進一步優化國家教育信息化平臺整體架構,為提升國家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奠定基礎。
第二,創生優質資源供給公共服務,以資源體系化、系統化和優質化助力課堂教學方式結構化變革。平臺以“精品資源體系化”為目標取向,以“互聯網+教育資源包”為實踐形態,承載面向中小學的各類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圍繞教師、學生和家長各類群體需求提供資源服務,推動常態化課堂教學實踐的系統性、深層次結構化變革;以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和優秀骨干教師為主體,承擔課程教學資源開發遴選任務,破解海量資源匯聚和師生情景應用二元對立的難題,促進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雙主”課堂結構生態的達成。
第三,面向教育改革全業務場景,以家、校、社全生態服務助力“雙減”政策有效落地。平臺切實圍繞教育教學系統重構性變革中的重點、難點、痛點,整合優化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種教育資源,為中小學課堂教學、學生學習、教師研修、家庭教育等提供全面服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能力提升,增強學校治理能力與家校協同育人效應。
第四,推動教育信息化從技術驅動走向業務融合、機制創新與文化生成,催生技術創新與教育發展的雙向賦能。一是加強業務場景的設計,開發專題教育、課程教學、課后服務、教師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實踐經驗等優質資源,凸顯平臺對學生、教師和家長等各群體對象的應用支撐;二是以“應用為王”理念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更好服務學生自主學習、服務教師改進教學、服務農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服務家校協同育人、服務應急“停課不停學”,突出對現代教育系統建構性發展的有效牽引;三是業務管理部門、技術主管部門協同主導,廣大優秀教師積極參與技術應用,有力支撐業務融合的整體布局;四是包容融合業務的動態發展,確保課程教學資源的及時修訂更新與可持續發展,重視對教師、學生資源使用的培訓指導,建立應用激勵機制和跟蹤考評機制,開展常態化應用評估督導。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建設是基礎教育領域貫徹數字中國戰略的實際行動,也是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破冰之舉,必將有力促進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李玉順預測,中小學智教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將激發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深層合作,為我國的教育數字化轉型匯聚力量。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