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智造”地鐵列車為巴西百姓帶來了快捷便利。圖為運行在里約熱內盧的中國列車。人民日報記者 王海林攝
核心閱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進入拉美,目前在拉美地區的中資企業已達1500家,覆蓋31個國家。中資企業在拉美越來越注重深耕市場,進行本土化生產,同時逐漸側重提供“中國智造”產品,得到了拉美國家的贊許。巴西外交部科技司司長科魯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帶來的先進技術,讓拉美國家受益頗多,他對未來中拉經貿合作“充滿信心”。
“中國智造”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
“中國智造”在拉美地區越來越得到認可。同方威視巴西公司總經理陳雍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自豪地說,在不久前結束的里約奧運會上,全部四大賽區200多臺安檢設備都是清一色的“威視造”,部分設備在殘奧會上繼續“服役”。這是繼2007年泛美運動會、2014年巴西世界杯之后,中國產品第三次為巴西舉行的大型賽事提供安檢服務。同方威視產品設計制造本部總經理孫尚民告訴記者,威視不僅能通過物品的大小、形狀、質地、顏色等進行有效識別,而且在檢測到爆炸物品、隱藏攝像機和X射線無法穿透的物品時,警報會自動響起。除了產品質量有保障外,威視后續服務也非常貼心。在此次奧運會上,為保障賽場安全,威視設備和現場技術團隊全天24小時提供服務。
近年來,拉美國家開始關注新能源汽車,2012年比亞迪將旗下主打品牌純電動大巴帶到了拉美市場。比亞迪巴西分公司總經理李鐵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比亞迪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使用安全。所采用的動力電池磷酸鐵鋰電池無毒無污染、熱穩定性強、使用壽命長,其單體電池循環接近1萬次時剩余容量仍接近70%。二是續航力強。在公共交通領域,比亞迪推出了續航力分別達到400公里和250公里的純電動出租車和純電動大巴,完全滿足了每天的實際運行里程。在私家車領域,比亞迪推出了短途用電、長途用油的“雙模電動車”,徹底消除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憑借上述兩大優勢,加上低排放、低噪音、高舒適度等優點,比亞迪在2014年第三屆拉美智能城市商業會展上獲得“創新城市貢獻”大獎。目前,純電動大巴出租車車隊在巴西、哥倫比亞、烏拉圭等已成功運營3年時間。阿根廷、墨西哥等國也即將開標采購,僅墨西哥城就計劃購買100臺。
技術轉移及本土化生產為當地人帶來實惠
中企在拉美越來越注重深耕市場,進行本土化生產。本土化不僅將技術帶入巴西等拉美國家,而且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方威視近年來在巴西、阿根廷等國都開設了公司,并盡量做到“三個本地”:員工本地招聘、產品本地采購、部件本地生產,從而在技術轉移中加強合作。同方威視在巴西的本地員工占員工總數的80%。
2014年比亞迪開始在巴西設立大巴底盤工廠,與本地車廠商合作開發和生產本地車型。為將更多新能源技術引入巴西,填補巴西太陽能組件本地供應鏈的空白,比亞迪目前正在建立太陽能組件工廠,計劃于2017年初開始量產,這個工廠為當地增加近400個就業崗位。
由中水電集團承建、今年4月正式投產發電的科卡科多—辛克雷水電站,更是讓厄瓜多爾全國受益,厄全國1/3的電力需求得到滿足。在建造過程中,中企不僅帶來了世界領先的建壩技術,而且先后為1.5萬人創造了就業機會。
在對拉美的技術轉移及本土化生產過程中,中企不斷適應當地法律法規,熟悉投資環境與風俗習慣,克服了諸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當地人對新技術認可過程較慢,決策易出現反復,面對這種難題,同方威視派技術人員手把手進行現場指導。為了讓拉美人接受和認可自己的產品,比亞迪純電動車從墨西哥到阿根廷,在上百個城市進行路演,走完了拉美版的“新長征”。
中企在拉美的不懈努力,得到了拉美國家的贊許。在8月底召開的中拉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論壇上,中國—巴西企業家委員會主席、巴西前駐華大使內維斯做了《中國的經驗》專題報告,感謝中國幫助拉美國家“造血”,助推拉美國家在新能源領域實現綠色夢想。
內維斯希望未來中拉技術轉移側重高科技密集型產品,注重將本國現有的技術同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有機結合,提高產學研一體化。阿根廷科學、技術與生產創新部國際關系司司長普拉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可以進一步完善中拉留學生互換交流機制,加強科研領域合作。清華大學教授、中巴中心主任劉德華指出,除了中資企業本身敢于走出去尋求更多合作、進行技術創新以外,政府在激發企業創新激情并保護知識產權方面也可發揮更大作用。(記者 陳效衛 王海林)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