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剛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印發《國內旅游提升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國內旅游市場規模保持合理增長、品質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產業轉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中國鄉村旅游正逐漸走向世界舞臺。
隨著日前江西篁嶺村、浙江下姜村、甘肅扎尕那村和陜西朱家灣村入選2023年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我國已有8個村落獲此殊榮,總量居世界第一位。如今,鄉村旅游已成為不少地方的特色產業,尤其在許多具有文化和自然資源稟賦的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文旅拓寬了當地農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也促進了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以及自然生態的保護修復。
好田也需活水澆。當前許多地方仍有一些資源因缺乏金融支持而“沉睡”,或未能得到全面開發。今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健全鄉村旅游發展金融服務體系,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6月份,文化和旅游部聯合中國銀行印發《關于金融支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分別從加大信貸投放、推進產品創新、開展綜合服務等方面,加大對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以此為契機,云南、浙江等地近日相繼出臺金融支持地方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舉措。各大銀行加大對鄉村旅游項目和企業的專項信貸投放,將有助于優化鄉村旅游產品供給,有利于促進優質鄉村旅游產品的供需對接。進一步提升鄉村旅游品質,金融“活水”是關鍵。
加大信貸投放,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錦上添花”。應加快建立鄉村旅游項目庫,重點對一批具有良好發展基礎、成熟盈利模式和較強發展潛力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如中國傳統村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世界最佳鄉村旅游目的地等,進行信貸投放并開展綜合服務,助力鄉村旅游的產品創牌、環境創優、文化創新、運營創效、模式創造。同時,金融支持政策要優先對接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設,高標準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助力打造一批生態美、文化美、產業美的高質量鄉村旅游目的地。
加強金融監管,確保專項信貸資金“錢花在刀刃上”。對于專項信貸的投放,應做到從合作項目的選擇評估到專項資金的使用回收,進行全流程有效監管,確保特定專項資金真正用對地方、用出效果。著力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各要素,將信貸資金投放給具有質量提升價值的鄉村旅游項目,推動鄉村智慧旅游發展。還要平衡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對于存在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風險、土地違規轉讓風險、環保標準不達標風險的企業和項目,要嚴禁準入。
堅持民生導向,讓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紅利惠及廣大村落原住民。一方面,應當立足地方旅游資源、扎根本土特色文化、依靠鄉村本地居民共建共享;另一方面,應堅持民生導向,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模式和機制,讓廣大返鄉創業青年扎下根,讓鄉村旅游專業人才留得住。要積極探索“政府監管+市場主導+村民主體+學校參與”的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模式,例如,南方某地近年來創新發展模式,讓文物保護起來、文化傳承起來、村落熱鬧起來、村民富裕起來。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