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瑜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有著天然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隨著文旅融合加速與消費升級深化,旅游演藝行業正從傳統劇場模式向沉浸式、科技化、IP化方向轉型。我省錨定這一發展方向,明確提出“促進演出市場繁榮,提升經典演藝品質,推動優秀舞臺劇目市場化運營”,為演藝經濟賦能文旅產業提供了具體路徑。
近年來,《又見平遙》《太行山上》等標桿項目的成功實踐,顯示出了演藝經濟對文旅產業的強大賦能作用。演藝經濟通過將靜態文化遺產轉化為動態體驗產品,借助“演出+消費”的鏈條延伸,推動文旅產業從“觀光經濟”向“體驗經濟”轉型,從“單點收益”向“綜合價值”躍升。深入探索演藝經濟的賦能路徑,對山西建設文化強省、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意義。
深挖文化價值,構建原創內容體系
文化內核是演藝經濟的生命力源泉,其價值挖掘與轉化能力直接決定演藝產品的競爭力。立足山西文化根脈,需從歷史遺產與特色文化資源中提煉原創素材,形成具有“晉味”辨識度的內容矩陣。
歷史文化的現代表達是內容創作的重要方向,核心在于實現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要求創作者扎根歷史文化,以當代視角解構、重構文化符號,活化傳統元素。以晉商文化為例,需突破傳統敘事,將票號經營等歷史場景轉化為沉浸互動的演藝內容。比如,《又見平遙》以“走街串巷”的觀演形式,將“伙計學徒跑街”的艱辛歷程濃縮為沉浸體驗,讓觀眾在簽“生死契約”的互動中體悟晉商“誠信精神”,為現代表達提供范例。
特色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是內容體系的重要支撐,要義在于以“守正”之基行“創新”之實。要厘清非遺技藝與紅色精神等特色文化資源之間的價值內核,然后以現代審美與體驗經濟視角進行轉譯。
延伸產業鏈條,構建“演藝+”融合生態
以演藝為紐帶推動多業態跨界融合,形成“創作——呈現——消費”的完整產業鏈,是放大經濟賦能效應的關鍵路徑。通過空間場景與產業要素的深度耦合,可實現演藝經濟的價值倍增。
文旅空間的深度融合是產業鏈延伸的基礎環節,其效能取決于空間敘事與消費節奏的契合程度。景區作為自然與文化符號的密集空間,需通過演藝嵌入實現“時間—情感”延展:白晝以視覺景觀滿足認知,夜晚以沉浸式敘事觸發共鳴,形成“觀光—滯留—再消費”循環體系,將一次性門票經濟轉為多層次復合收益。比如,太原市2024年通過政策支持舉辦32場大型演唱會,2025年持續引入頭部演出,形成“跟著演唱會去旅行”的新型消費場景,帶動跨省消費增長。
泛文旅場景的全域拓展是產業鏈增值的重要方向,本質是用演藝激活鄉村與跨界空間的文化資源,推動再開發。在鄉村地區,民俗儀式與農事節律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濃縮,可通過情境化敘事重塑社群認同,使民宿、餐飲由配套功能升華為體驗鏈條的有機節點;在康養、研學等新興消費場景中,演藝內容的主題化、模塊化植入,能夠將教育訴求與健康需求轉化為沉浸式體驗。
創新呈現形式,提升演藝體驗質感
技術應用與形式突破是增強演藝沉浸感與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推動文旅體驗從“觀看”向“參與”升級,從“單一感官”向“全感官”拓展。
體驗方式的革新是演藝價值鏈升級的邏輯起點。虛擬現實與全息投影并非單純的技術展示,而是借助數字孿生等技術,將歷史語境“空間化”,讓游客在“身體—場景”同步移動中,從凝視者轉變為親歷者。行進式與沉浸式敘事,把線性觀演解構為可選擇的敘事網絡,觀眾在決策互動中形成個人化記憶,實現情感認同的深度編碼。技術具身與敘事共創,使文化符號升華為可感知的生命經驗,推動演藝產品從“觀看消費”向“體驗再生產”躍遷。
消費時空的拓展是演藝創新的重要成果,體現了時間維度上的深度延伸。夜間演藝以燈光、音效與實景的復合敘事,將白晝的觀光邏輯切換為沉浸體驗,顯著延長游客停留;季節性演藝則借地域氣候與文化意象,設計“春觀劇、夏賞樂、秋看景、冬品韻”的周期性特色產品,使文旅資源在四時流轉中持續釋放價值。兩者共同打破單一時段限制,構建全段消費生態圈,實現資源利用效率與產業價值的雙重躍升。
完善保障體系,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構建政策、人才、市場協同支撐的保障機制,是演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其核心在于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良性發展格局。
政策協同與制度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將演藝項目納入區域文旅總體規劃,以頂層設計統籌空間、資本與人才配置;借助簡化審批、財稅支持等政策工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速創意向產品轉化;同時建立跨區域、跨部門協調機制,通過信息共享打破行政壁壘,避免資源錯配和同質化競爭,推動演藝IP循環增值。這種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為市場主體提供清晰坐標,進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良性生態,持續釋放演藝經濟對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聚合增效作用。
要素支撐體系的構建是產業升級的關鍵動力。人才培育方面,“高校培養+行業實訓”將文化認知與現代演藝理念并置,為創意端持續供給兼具史學深度與技術敏感度的復合型人才;市場規范方面,加強對票務監管的閉環治理,既保護消費者權益,又穩定票價預期,放大演藝消費的杠桿效應;資本運作方面,政府引導基金與文旅資產證券化產品雙輪驅動,將社會資本、耐心資本有序導入演藝項目,以股權、收益權等多元工具緩釋現金流壓力。
強化品牌傳播,提升文旅輻射能級
整合分散的演藝IP,打造統一品牌矩陣,是擴大山西文旅影響力與吸引力的有效路徑。提升文旅輻射能級關鍵在于實現“內容傳播—品牌認知—消費轉化”的閉環。
品牌體系的系統構建,是傳播推廣的基底工程,更是演藝經濟價值放大的核心杠桿。借助文旅推介與節事展會,品牌得以在專業圈層與大眾市場同步完成認知校準,最終構建起從“文化符號提煉—流量聚合—場景落地”的完整體系,持續放大演藝經濟對山西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乘數效應。
區域協同與價值延伸,是品牌增值的關鍵。跨省演藝聯盟以資源互濟與客源互送重構市場半徑,放大整體影響力。演藝IP與文創、數字內容的多維融合,則把一次觀演的瞬時記憶沉淀為可復用、可迭代的符號資產:舞臺形象轉化為數字藏品,劇情脈絡衍生為互動手游,線下體驗與線上消費互動運轉,持續輸出情感價值與經濟價值。演藝品牌突破地域邊界,完成從“短期流量”到“價值長波”的躍遷,為山西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內生動力。(作者單位: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山西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