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第三階段正式落地,公募債基“7日免贖”成為歷史,短期贖回成本將提升,這對于大量配置債券的銀行理財而言,可謂“喜憂參半”。
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獲悉,銀行理財公司“喜”的是相比于債基,理財產品不收贖回費,流動性優勢凸顯;“憂”的則是自身投資債基交易成本提高,原來高頻申贖債基的操作行不通了。
銀行業分析師認為,銀行理財配置公募基金的模式,將從“短期套利,流動性對沖”轉向“長期持有,工具化使用”。疊加低利率環境,加強權益投資以增厚收益對于銀行理財公司而言愈發重要。銀行理財公司應加強自身權益投資能力或與公募機構合作,增強產品的收益穩定性和滿足投資者多元化需求。
債基贖回費調整 銀行理財公司有喜有憂
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第三階段正式落地,銀行理財公司“喜憂參半”:一邊為短期固收類理財產品因不收贖回費、性價比高于債基而高興,另一邊也擔心自身通過短債基金投資進行波段交易的成本陡增。
根據公募基金銷售費率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債券型基金等贖回費率擬調整為:持續持有期少于7日的不低于1.5%;滿7日至少于30日的不低于1%;滿30日至少于6個月的不低于0.5%。
記者了解到,以往部分債基持有超過7日便可免贖回費,如今要持有滿6個月才能免贖回費。相比之下,投資期限偏短的債基性價比下降,短期固收類銀行理財產品競爭力凸顯,有望受益。
華北一家銀行理財人士向記者表示,債基短期交易成本上升,對于風險偏好較低、流動性要求較強的投資者而言,銀行理財的優勢更為顯著。
華夏理財稱,銀行理財產品中,同樣投資債券資產的固收類理財產品,一般不收取贖回費。對于有短期資金投資需求的投資者而言,相比債基,短期固收類理財產品性價比有望提升。
但與此同時,銀行理財公司本身也是債基的主要投資者,費率改革將導致其交易成本增加。渤銀理財稱,債基持有期不足6個月需收取較高贖回費,銀行理財、銀行自營、券商等機構投資者通過短債基金投資進行波段交易的成本陡增,短債可能會面臨較大的贖回壓力。
申贖性價比高 理財產品競爭優勢凸顯
市場資金流向印證了上述變化。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9日,9月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較8月增長約1059億元。多位銀行財富管理部負責人向上海證券報記者透露,近期確實觀察到部分資金從公募基金轉向銀行理財產品。
記者查閱銀行理財產品公告發現,在固定費率方面,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免收申購費和贖回費,其管理費普遍控制在0.5%以內,顯著低于公募債基。相比之下,即使在公募新規調降申購費后,債基仍需收取約0.3%的申購費。
“現在客戶越來越關注綜合成本。”某國有大行深圳分行客戶經理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客戶只比較收益率,現在會仔細計算費后收益。同樣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年化費率通常比基金低0.2個至0.3個百分點。”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10萬元投資為例,選擇費率較低的理財產品一年可節省200元至300元的費用。
為何投資者現在青睞銀行理財產品?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目前大部分理財產品免除了贖回費,持有時間在半年以內或臨時流動性需求較強的個人投資者,對申贖便利性要求較高,理財產品或對債基有一定替代效應。
一位銀行理財公司固收投資部負責人告訴記者,銀行理財產品結構設計本身鼓勵長期持有,尤其是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理財資金通過公募基金進行短期波段操作的性價比大幅降低,可促進銀行理財公司繼續在信用挖掘、流動性管理方面發揮傳統優勢。
“對銀行理財公司這種長期注重穩健運作的機構投資者而言,其競爭力因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反而提升了。”上述負責人說。
高頻交易受限 面臨資產配置轉型陣痛
但是,銀行理財公司也有擔憂:原本依賴短債基金進行流動性管理和短期波段交易的策略,將受到沖擊。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后,包括贖回費、銷售服務費等多項費用疊加,預計債基持有成本將大幅上升,高頻交易策略會受限。”某銀行理財公司人士說。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其實傳遞出明確的監管導向:抑制通過債基進行短期套利的行為,推動機構投資者要么延長持有期限,要么將更多資金配置于權益類資產,從而引導資金更有效地流向資本市場。
據機構統計,銀行理財公募配置以債基為主,規模或在1萬億元以上。一邊是短期交易成本增加,另一邊是悄然崛起的多元配置需求,銀行理財公司站在流動性、收益與投研短板的交叉路口,亟待重構資產配置路徑。
過去,銀行理財公司可以通過配置外部債基來靈活調整、彌補自身研究覆蓋的不足。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隨著套利與對沖手段逐步失效,理財對基金的配置重心將從短期流動性調節轉向長期持有。在新規推動下,理財資金未來對公募基金的配置方向將呈現結構性演變。
總體來看,公募基金將在銀行理財配置體系中從戰術補充轉向戰略底層。明明稱,在投資品種上,理財資金可能會經歷從短債基金向ETF、同業存單基金和被動債基的結構性遷移。
華源證券研究所固收廖志明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由于債券ETF不受贖回費新規影響,預計后續理財、年金、險資在債基投資方面將更傾向于選擇債券ETF。2025年以來,債券ETF保持快速增長,截至8月末已達5643億元。
“在舊路已斷、新路未成的過渡期,理財公司的任何選擇都伴隨著不確定性和新的風險。”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管部門研究員表示,銀行理財公司必須大幅提升自身在信用債研究、利率波段交易等方面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自身權益投資能力。
王一峰認為,在低利率環境下,加強權益投資是銀行理財公司增厚收益的重要抓手,當前其投研能力建設仍存短板,配置公募基金或加強委外合作是拓展大類資產配置、增強權益類資產投資的必然選擇。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