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遞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是維護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服務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穩定的重要基礎。
近年來,隨著消費基礎環境持續改善和電子商務深入發展,農村地區消費從線下走向線上消費的比例逐步提升,農村寄遞數量逐年增加。
5月31日,山西晚報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已實現農村寄遞物流全覆蓋,全省兩萬多個行政村都實現了快遞村村通。
20356個行政村實現快遞村村通
“從前快遞到了,村里沒有接收點,要走很遠的路才能取到,現在真是大不一樣了,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郵遞員也特別負責,我們一家都已經習慣了在家拿快遞,不用顧慮路遠不方便寄取了。”在朔州市山陰縣古城鎮馬良村,一位村民取了女兒從青島寄來的包裹后說道。
這只是我省眾多村落通快遞的一個縮影。省發改委數據顯示,我省117個縣(市、區)的1082個鄉鎮100%建成快遞綜合服務站;20356個行政村100%實現通快遞。山西農產品進城的“最初一公里”和消費品下鄉的“最后一公里”全面打通。
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村寄遞物流服務全覆蓋連續兩年作為省政府12件民生實事之一,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既能滿足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又能釋放農村消費潛力,促進鄉村振興。去年以來,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郵政管理局建立協調機制,統籌資源,因地施策,紓困解難,加快推動快遞服務網絡下沉,實現了全省農村寄遞物流服務全覆蓋。今年,我省將加強統籌協調,接續實施全覆蓋提質工程,進一步鞏固工作成效,將民生實事辦實辦好。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目前我省91個縣(市)已初步建成農村共配網絡,16094個行政村新建快遞網點,縣、鄉、村物流節點基本建成。”省發改委經貿處負責人介紹說。
多模式打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
去年下半年,太原市陽曲縣泥屯鎮白家社村快遞便民服務點正式建成,這意味著,有了快遞網點的村子,村民日常所需的小日化可從網上買,當地的土特產品可通過快遞外銷出去。不斷下沉的快遞服務網絡,正悄悄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
朔州實現快遞收寄末端智能化。朔州按照“統倉共配一體化”的運營模式,指導運營企業新建或改造鄉鎮快遞綜合服務站,與村級便利超市合作,場地、設備利用集約化,降低了農村寄遞物流成本,也讓快遞進村“活”了起來。
目前,我省有超過半數的建制村是通過郵快合作方式實現快遞服務入村。進村的快件包裹,統一送到鄉鎮郵政網點,再借助郵政網絡優勢,由郵政投遞員送至村民手中。通過交郵合作、快快合作、快商合作、郵快合作等多種模式,打通快遞進村“最后一公里”。
相關負責人介紹,多企進村,引導形成“交快”“郵快”“快快”等多種共同配送方式。很多城市在倉儲規劃方面新舊并用,搭建新倉同時,啟用多個廢棄客運站用作倉庫,為客運站注入全新“流量”。在資金方面,出臺多項補貼補助惠農富農,加快了農村寄遞物流和電子商務貫通發展。
去年拉動農村消費約160億元
隨著農村寄遞物流服務的全覆蓋,我省城鄉循環更加暢通,鞏固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也持續顯現。
農村消費“活起來了”。2022年,全省農村快件累計下行近1.6億件,按照單件價值100元核算,拉動消費約160億元。農村快件從下不去到72小時內送達,寄遞效率進一步提升、成本進一步降低。
與此同時,我省的農產品銷路也更為順暢。在拼多多等眾多網購平臺上,產地來自我省臨汾的玉露香梨廣受消費者喜愛。“以前快遞不順暢,我們的好梨賣不出去,寄一次得攢好多,到縣城寄送。現在村里有了快遞服務點,寄快遞再也不愁了。”隰縣寨子鄉去延村一位種植玉露香梨的村民說道。
據悉,我省農特產品眾多,運城蘋果、呂梁小雜糧、太原老陳醋、朔州莜面、長治沁州黃小米、陽高杏、隰縣玉露香梨、忻府玉米、右玉亞麻籽油等,去年共外銷超過5560萬件,帶動產值最少超過10億元。此外還有核桃、紅棗、花椒、沙棘等新興項目,孵化初見成效,有力帶動農產品銷售。
農村寄遞物流全覆蓋,還吸引了眾多外來投資。據悉,近兩年,順豐速運搶抓農村寄遞物流發展機遇,在運城市臨猗縣投資2.4億元興建晉南水果產業園(一期),占地近100畝,成為目前順豐在全國打造的最大水果產業園項目,有力地帶動了縣域產業經濟發展,為南果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實支撐。隨著農村寄遞物流服務的全覆蓋,我省城鄉循環更加暢通,鞏固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作用也在持續顯現。
山西晚報記者 張磊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