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十四五”以來,執法司法機關聚焦民營企業經營所思所想所盼,著力以法治的穩定性增強發展的確定性,助力經營主體專心干事、安心發展。
以司法之力呵護創新“火種”
機器狗輕松搭載起一名成年男性;人形機器人戴上拳擊手套,步伐靈活穩健地打出一套組合拳……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廳內,各類機器人輪番上陣、大顯身手。
科技創新枝繁葉茂,離不開法治土壤。“知識產權是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希望在專利權、商標權保護等方面得到法院的更多指導。”宇樹科技法務代表陳涵坦言。
近日,最高法發布關于貫徹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指導意見,明確研究制定懲罰性賠償適用指導意見,會同國家知識產權局建立健全案件審理協同機制等,讓“真創新”得到“強保護”。
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等關鍵核心技術,檢察機關加強對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等領域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2024年,全國檢察機關共受理審查起訴侵犯商業秘密犯罪163件385人,案件數同比上升12.4%。
聚焦急難愁盼為企業紓困解難
今年3月26日,最高檢專門召開會議,對全國檢察機關開展違規異地執法和趨利性執法司法專項監督進行部署。截至7月底,全國檢察機關共監督解除返還違法“查扣凍”12.7億余元。
企業有所需,法治有所應。執法司法機關面對面傾聽企業需求,點對點精準施策。
今年3月以來,司法部部署開展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行政檢查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入企入戶檢查減少48.3萬次。
聚焦企業急難愁盼問題,公安機關積極開展各項便民利企工作,暢通警企溝通渠道,推出一系列助企發展新舉措。
破產是企業退出、煥新、重生的方式之一。
江蘇法院著力推動“執破融合”改革,及時救治困境企業,加速出清“僵尸企業”和執行積案;黑龍江寧安市人民法院聯合市工商聯、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助力企業征信修復……多地法院持續推進府院聯動,幫助“困境企業”重獲新生。
多元解紛尋求商事糾紛最優解
中小微企業應對風險能力較弱,找到公約數、實現共贏是化解糾紛的最優選。
人民法院會同各級工商聯,共同推進民營經濟領域糾紛多元化解機制不斷完善,形成“法院+商會”多元解紛新格局,高效、便捷、低成本化解涉企糾紛。
仲裁是國際通行的訴訟糾紛解決方式,也是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法治實力的重要手段。司法部數據顯示,我國共有仲裁機構285家,仲裁員6萬多名,2024年辦理涉外仲裁案件4373件,為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了積極貢獻。
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下一步,執法司法機關將持續優化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法治環境,讓民營企業安心謀發展。
據新華社8月18日電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