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尚 咲 馬春陽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我國境內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36.25萬億元,較7月末增長超1萬億元,增幅為3.34%。繼4月末突破33萬億元、6月末突破34萬億元、7月末突破35萬億元后,公募基金規模站上了36萬億元的新臺階,這是今年以來第5次創下歷史新高,也是2024年以來第11次刷新紀錄。
公募基金規模首次突破36萬億元大關,是權益市場回暖、投資者信心恢復的體現。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表示,這不僅彰顯了資本市場對居民財富管理的吸引力,也反映了我國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和成熟。隨著公募基金規模持續增長,居民資金逐漸從傳統的儲蓄轉向更加多元化的投資。
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表現強勁,權益類基金大放光彩。以股票為主要投資標的的權益類基金長期配置價值突出,兼具較大波動性與更高的潛在收益率,與宏觀經濟走勢有較高關聯度。8月末,股票基金規模為5.55萬億元,較7月末增長超6000億元,份額增長796.68億份;混合基金規模為4.16萬億元,較7月末增長超3000億元,權益類基金成為推動公募基金規模整體增長的主力軍。
受近期市場持續回暖帶動,投資者對權益類基金的配置意愿高漲。下半年以來,A股持續震蕩上行,8月滬指累計上漲達到7.97%,為近11個月最佳表現;深證成指漲15.32%;創業板指漲24.13%。南開大學金融學教授田利輝認為,A股回暖與存款利率下行共同促使資金從儲蓄轉向權益市場。
發行端持續上新,助推基金規模增長。若以基金成立日為口徑,萬得數據顯示,8月新成立基金合計發行份額1020億份,其中,股票基金發行份額472億份,混合基金發行份額約為143.57億份,權益基金新發份額占整體發行的一半以上。
與此同時,股債蹺蹺板效應逐漸顯現。在權益基金表現強勢的同時,此前擔當公募份額增長主力的債券基金卻出現規模和份額雙雙下滑。“盡管短期內債券基金面臨一定壓力,但從長期來看,債券市場仍有發展空間。”婁鵬飛認為,一方面,隨著經濟復蘇和貨幣政策的逐步調整,債券市場有望迎來階段性回暖;另一方面,政策層面對于債券市場的發展仍持支持態度,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維持流動性寬松,推動中長期債券收益率上行。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改革創新利好市場。從2024年發布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權益類基金占比。建立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快速審批通道,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到今年5月《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出臺,再到近期《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發布,公募基金發展迎來了越來越好的政策環境。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吳飛表示,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持續推進將會給優質服務留出更多成長空間,這些優質服務或將包含貼心的投資者教育、多元化的產品設計、更加細分的風險管理等。
展望未來,公募基金行業應在切實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更好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真正實現以投資者為本,做到基金賺錢、基民也賺錢。田利輝建議,應深化長周期考核,讓基金經理從“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創造”;聚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精準支持新質生產力;優化產品結構,打造含權中低波動型、資產配置型等多元化體系,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源。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