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際金價在高位區間持續波動,金價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紛紛調整貴金屬業務策略,其中積存金產品起投門檻的優化成為核心方向。已有多家銀行上調固定起投金額,交通銀行更是啟用隨金價浮動的調整機制。
受訪人士表示,多家銀行近期密集對積存金產品起投門檻進行策略優化,既是對當前金價高位震蕩、市場風險加劇的主動適配,也反映出銀行在貴金屬業務領域,進一步提升服務精準度與風險管控能力的核心趨勢。展望未來,預計會有更多金融機構跟進類似調整,為投資者提供更貼合市場變化、更靈活的投資選擇。
交通銀行啟用浮動模式
據了解,積存金作為銀行貴金屬業務的核心品類,其購買起投金額的設定直接關聯投資者的參與門檻與風險控制效果。此前,多數銀行該產品的起投金額均采用固定標準,但在當前金價高位震蕩的背景下,固定起點既難以靈活適配金價波動帶來的投資成本變化,還可能讓投資者面臨不必要的風險敞口,因此銀行開始探索新的業務模式。
10月24日,交通銀行在官網發布公告稱,為順應市場變化,自2025年10月27日起,該行貴金屬錢包積存計劃起點金額將調整為隨金價浮動的方式,積存金額需大于等于實時金價,且符合積存交易遞增單位要求(100的整數倍)。例如,積存時貴金屬錢包業務的金價為923元/克,積存計劃交易遞增單位為100元,則可申請積存計劃的最低金額為1000元。
事實上,交通銀行此次調整并非個例。此前中國農業銀行已宣布將“存金通2號”按金額定投的購買起點調整為隨金價浮動的方式。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楊海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與大部分銀行采用的“固定金額+不定期調整”模式相比,采用與實時金價掛鉤的購買起點金額浮動機制優勢包括:其一,在當前金價屢創新高的背景下,與實時金價相掛鉤的浮動機制可以避免頻繁的手動調整,實時匹配市場風險,通過動態調整實時傳遞風險信號屏蔽非理性交易。其二,能夠與《黃金積存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保持一致,確保業務合規性。
楊海平進一步表示,與實時金價掛鉤的購買起點金額浮動機制既能夠滿足監管要求,又能夠發揮風險提示作用,兼顧了風險管理、合規管理與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求,因而預計會有更多的銀行效仿跟進。
多家銀行上調最低投資額
10月份以來,已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等紛紛上調積存金產品起投門檻。例如,自10月13日起,工商銀行將如意金積存業務最低投資額由850元上調至1000元。中國銀行于10月15日起調整積存金產品的購買條件,按金額購買積存金產品或創建積存定投計劃時,最小購買金額由850元調整為950元,追加購買金額維持200元整數倍不變。
興業銀行則于10月21日起,調整積存金活期及普通定期業務按金額購買方式的購買起點金額,單次購買、新增定投購買起點由1000元調整為1200元。平安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025年10月24日起,該行平安金積存業務按金額設定的定投計劃起投金額由900元上調至1100元。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高政揚對《證券日報》記者進一步表示,黃金價格自年初起持續攀升,使得原有起投金額的實際購買力出現明顯偏離,銀行需通過上調門檻確保合規。同時,金價大幅上漲后波動風險加劇,銀行為防范客戶在金價高位的投機行為,選擇提高門檻以抑制投機需求。
除調整門檻外,銀行還通過密集發布風險提示來加強投資者教育。例如,10月23日,交通銀行在官網發布公告,建議客戶關注市場變化,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及時關注持倉情況和保證金余額變化,合理控制倉位。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金價屢創新高,市場波動率同步上升,銀行作為渠道方,需通過“門檻調整+風險提示”的組合動作提前做好風險管控,兼顧業務合規、風險管理與消費者權益保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