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議的“相互保”在上線41天、狂攬2000萬用戶后,最終告別保險定位,變身網絡互助計劃“相互寶”。
上證報記者昨日獲悉,由于該產品結構復雜、人數增長快,為防止出現大量投訴激發風險事件發生,截至目前,銀保監會已多次約談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下稱信美人壽),指出其“報行”不一、銷售誤導、信息披露不完善等違規行為的同時,還停止其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計劃”為名銷售《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癥疾病保險》。
不過,這并非是監管扼制市場主體創新。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監管一直鼓勵和支持市場主體探索發展,但探索不能越過消費者利益不受侵害和維持行業穩定等紅線。
信美人壽產品遭停售
“0元就能加入,有人理賠才分攤,最高享30萬元保額。”憑借著支付寶的過億流量,“相互保”自10月16日上線以來,參與用戶便不斷飆升,從9天100萬到20天1500萬,再到41天2000萬用戶加入。但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相互保”的質疑聲不斷發酵。
多位人士表示,“相互保”銷售過程中使用了很多帶有“擦邊球”性質的描述和引導。不確定的價格、自動扣費,這些都注定是將來的投訴重點,隱藏著很大的風險隱患。同時,后付費的方式極易引發逆選擇風險。
針對上述質疑,監管已多次約談信美人壽。監管發現,今年9月6日,信美人壽向銀保監會備案了《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相互保團體重癥疾病保險》(下稱相互保團體重疾險)。但在銷售過程中,卻出現了“張冠李戴”。
如未按照規定使用經審批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銷售過程中存在誤導宣傳。同時,信美人壽也未按照《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進行真實、充分的信息披露。
記者獲悉,自2018年11月27日12:00時起,監管已依法責令信美人壽停止以“相互保大病互助計劃”的形式銷售相互保團體重疾險。
“相互保”將升級為“相互寶”
信美人壽昨日回應稱,自昨日起,相互保團體重疾險不再對接“相互保”。也就是說,“相互保”不再具有保險產品屬性,運營主體改為螞蟻金服獨立運營,不再有保險產品來“兜底”。
據了解,接下來“相互保”將會升級為“相互寶”,正式成為一款基于互聯網的互助計劃。升級后,老的“相互保”用戶無需重新計算等待期。新“相互寶”還推出了一系列權益升級,包括2019年度用戶分攤金額188元封頂,如有多出部分全部由螞蟻金服承擔等。如果原“相互保”用戶暫不升級,則仍將按原計劃獲得保障;如果不愿意繼續參與“相互保”,也可以選擇退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表示,如此大規模的互助計劃具有重要性金融機構或平臺所具有的規模、連通性、復雜性等特征,可能會造成資金流動性、數據使用行為、聲譽等方面的潛在風險,如何去管理,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鼓勵創新方向不變
產品一遭停售,市場出現了監管扼制創新的言論。
實則不然,一直以來,銀保監會一直鼓勵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創新探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記者表示,“相互寶”回歸網絡互助計劃,信美人壽不再參與,這是監管部門基于維護現有監管規則以及不同市場主體競爭公平性的考慮。他強調,新生事物往往超過現有監管規則的適用范圍,突破現有的部分監管框架,需要監管機構與行業加強溝通,應尋求規則適應與鼓勵創新之間的平衡。
“監管機構既要防范風險,又要支持創新。”朱俊生建議,可以積極探索包括保險科技在內的新生事物的“監管沙盒”機制。選取某一地域和某條業務線作為試點,為創新提供真實測試環境。在試點期間,可以適當放寬監管要求,在保證消費者利益不受侵害和維持行業穩定等紅線的基礎上,對保險科技以及各種新生的商業模式與生態的應用進行可行性分析及充分論證。通過積極探索“監管沙盒”機制,以風險可控的方式在有限范圍內開展創新業務,有助于開創良性的創新模式。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