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錢一樣“行遍天下”“不負美食”,貸方可以是任何一個普通消費者,不僅能預支未來、提前享受,消費場景和商品更是包羅萬象……時下,這種“先消費,后付款”的方式正在流行。
花唄、白條、信用租房、裝修分期、美容貸……隨著人們信用意識的覺醒,信用消費正在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信用價值也開始得到體現。那么,信用消費究竟給消費者、商家甚至行業帶來哪些影響?在使用信用消費中,又該注意哪些問題?記者展開走訪。
信用消費誰在用
和老祖宗的傳統習俗“先儲蓄后消費”不同,現在的人們更喜歡信用消費,尤其是年輕人。像花唄、白條這些網絡信貸產品,被80后、90后“偏愛”。
家住忻州、剛在太原找到工作的90后杜曉紅在網上買了一個4000多元的手機,用的是花唄,分期付款。她剛畢業,實習工資每月不到4000元,只能通過信用消費來買。“很方便,點開手機,幾分鐘就能搞定。”杜曉紅說,信用消費讓她短時間內就能用到想要的商品,還能減輕當下的經濟負擔,身邊很多同學、朋友都在用。
80后李新麗是最早一批使用花唄的消費者,幾年下來,她的消費額度已經上升到9000多元,消費的商品涵蓋了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現在很多商品推出分期免息,甚至12期免息,也就是說,一年后付完款的東西現在就能拿來用,特別劃算。”李新麗覺得,信用消費給自己帶來很多便利。
李新麗平時很注意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信用良好,至少開通了四種信用消費方式。“有的人對互聯網信用消費避而遠之,認為門道太多不敢輕易涉足。其實沒那么復雜,只要你不貪心,誠實守信、按時還款,就非常好用。”不過,她還是有些“小擔憂”:信用消費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提前透支的感覺雖然不錯,但也會不經意間超額消費,買了很多可買可不買的東西。
記者了解到,目前,信用消費能實現的消費場景已經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旅游服務型平臺、共享經濟領域也推出了此類產品,讓消費者購買服務時可以先用信用消費,免除押金,隨后再分期還款,減緩當下的資金壓力。
此外,很多銀行也開通了互聯網融資產品,針對個人信貸,消費者可以通過柜面、手機銀行、網上銀行辦理,分期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特點是信用、小額、線上、短期,范圍覆蓋了民生消費的各個領域。
數據顯示,近年來金融機構的貸款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消費信貸已經成為金融機構增長最快的貸款品種,這一現象說明信用消費時代正在悄悄來臨。
信用消費促進消費升級
信用消費不僅方便了消費者,也給一些行業帶來改變。
“比如信用租房模式,就會給行業帶來積極影響。”并州路一家連鎖房屋中介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消費者信用達到一定分數以上,就可以享受租房免押金服務,還有望解決房源失真和中介人員失信等現象。現在許多行業都廣泛采用這種模式,例如共享單車、酒店預訂等,未來將向更多行業拓展。
同樣受益的,還有家裝行業。近年來,家裝行業消費欺詐、勾結套貸、平臺跑路等亂象時有發生,行業失信,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通過信用消費。消費者的分期貸通過銀行存管,就像第三方購物平臺一樣,用制度體系杜絕了售后問題,讓消費者和企業都安心。” 從事家裝行業近20年的業內人士王剛介紹,現在浙江、湖北等地已有政府牽頭搭建家裝信用平臺的成功案例,將銀行購房按揭客戶與平臺共享,支持信用家裝企業做大做強,為平臺的家裝客戶和企業提供安全服務。
王剛認為,真正的家裝客戶不在中介,也不在網上,更不在電視廣告里,而是在銀行。“你想啊,家裝客戶通過銀行貸款購房后,下一步就要裝修。資方授信家裝企業,眾多消費者通過家裝信用平臺與家裝企業共享,這就是給信用家裝企業輸血。”王剛說,類似的行業還有很多,如果都實現良性循環,長此以往,將有更多的消費者和商家獲益。
“一方面促進了行業良性發展,另一方面,這種信用融資產品還可以激發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培育新的消費模式,促進消費升級。”農行山西省分行一位梁姓工作人員表示,在之前傳統的金融模式下,很多缺乏資質的人很難證明自己的信用,而通過一些在線的消費,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雖然信用消費在我國剛剛起步,但發展勢頭比較迅猛,有望成為未來消費信貸的主力軍。現在,銀行也推出多品種的信貸消費產品,包括住房、汽車、旅游、出國等,滿足人們各方面需求。
重視信用才能暢快消費
毋庸置疑,未來的社會一定是信用社會,信用已經成為人們的第二身份,是最值得珍惜的個人資源。
“曾經,貸款是銀行的‘專利’,信用消費的出現讓消費支出更靈活,非常受年輕人歡迎。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非常注重生活品質,有一組數據說00后平均存款只有1840元,但90后更少,800塊。90后中,平均每4個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這種消費習慣的變化不得不注意。”省社科院侯曉斌表示,打造信用社會已經成為發展趨勢,隨著更多的互聯網科技金融參與其中,消費者可以直接把自己的普通消費變成信用消費。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信用消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
一些消費者喜歡超前消費,卻沒有考慮到償還能力,只顧著一時開心,不計后果的透支,等到真正需要還錢的時候就傻眼了。“對個人來講,信用是有價的。借得越多,還得越多,累積起來,個人信用就越好,再借就更容易。”侯曉斌表示,消費者應該限制自己的購物欲望,對自己的整個經濟能力有一個正確評估,量入為出,為自己的消費水平設立一個合理、有節制的“度”,正確利用免息期和分配消費額度,這樣,信用消費才算發揮了最大作用。
不過,還有一部分“保守”的消費者表示,從來沒用過消費信貸,以后也不會用。在太原一家雜志社上班的70后張女士認為,不管是白條還是花唄,本質就是貸款,如果不慎重會讓自己的征信受影響。而且,新事物出現初期相關法律法規不一定完善,難免會有監管盲區。最重要的一點,如果細算利息的話,有些信用消費甚至比信用卡還高一些。
對此,侯曉斌分析,許多人僅僅把個人信用的功能簡單地理解為負債消費,其實這只是一種表層認識。個人信用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擔保、理財和擴大投資消費能力。
“比如,你把存款集中到一個銀行機構用一個賬戶管理,就可以把分散的資產信用資源集中起來。這些錢使你擁有了等質的信用,銀行就可以授信給你,當節假日你租車旅游時,就能以此為抵押,免去許多繁雜的手續,而你賬戶上的錢分文未動,只是做了一次擔保而已。再比如,你有一筆存款,你可以用這筆錢買一套房子,再用房子作抵押,貸款出來開 一家店,這樣一份資產就可以進行兩次投資。”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讓廣大消費者知道如何來開拓、凸現自己的個人信用資產。
對于個人信用建立,侯曉斌有一套“良方”。他說,信用消費可以很好的幫用戶建立自己的信用體系,但是,一定要經常借款和按時還款才能建立良好的信用。每個人都要及早學習與金融機構打交道,建立“信用”的開端,就是向資方借錢,越早借錢,才能越早建立借款記錄,為建立個人“信用”打基礎,小額信貸是不錯的選擇。還有就是一定要準時還款,才能再借不難。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