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購買理財產品時,我們投資的究竟是哪類資產?其實,理財產品一般投資于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兩大類。但標與非標的監管待遇卻大有不同。
出于控制風險考慮,資管新規對非標投資的要求更加嚴格,理財新規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的比例也有所限制。因此,如何界定標與非標變得至關重要,也將直接影響銀行對產品的配置。
近日,國務院金融委辦公室宣布11條金融改革措施,提出將發布《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明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認定范圍和認定條件,建立非標轉標的認定機制,并對存量“非非標”資產給予過渡期安排。
認定規則提到的“非非標”是一個頗具民間特色的金融術語。如果說與標債資產相對應的是非標,那么,“非非標”又從何而來呢?
2013年,原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使用了“列舉法”,將信貸資產、信托貸款等8項資產列舉為非標。基于此,既不屬于標債資產也沒被明確列舉為非標的資產種類,就變成了邊界模糊的“非非標”。
去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征求意見稿)》則使用了“排除法”,只規定了什么是標,除此之外皆為非標。
征求意見稿將標債資產定義為依法發行的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固定收益證券,此外的債權類資產均為非標,但存款(包括大額存單),以及債券逆回購、同業拆借等形成的資產除外。同時,對資管新規中標債資產認定的五項標準逐一細化,并提供明確且規范的認定路徑,引導有意愿轉標的“類債券”“類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向私募債券、資產支持證券等標債資產方向轉換,推動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專家表示,認定規則消除了模糊地帶,哪些是標,哪些是非標,劃分得非常清楚,便于區分管理。
那么,為什么需要明確界定標與非標呢?
標與非標的最大差異在于期限錯配。資管新規提高了資管產品投資非標的要求,禁止期限錯配投非標,而標債資產則不受此限制。明確標債資產的認定,對于未來銀行理財、信托等資產配置的影響重大,進而將影響未來非標業務量的大小。
此前非標界定存在模糊地帶,金融機構部分產品仍持有“非非標”存量資產,這些資產應該如何處置呢?即將發布的認定規則對存量“非非標”資產給予了過渡期安排。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認定規則的發布將有助于金融機構按要求妥善處置存量資產,同時也有助于使用非標融資的企業調整后續的融資安排。
人民銀行表示,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盡快發布認定規則,穩步推進資管業務轉型發展,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