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冬時節,寒風凜冽,碧空如洗。在偏關縣天峰坪村,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鱗次櫛比,陽光下天峰坪(聯村)光伏電站熠熠生輝。藍色“海面”下,杏樹繁密,雞舍整潔,創新的“農光互補”產業模式,使當地群眾實現了最大化的經濟效益追求。
近年來,偏關縣把光伏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率先摸索出了“集中式”“聯合式”“分布式”三種模式,實現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光伏扶貧全覆蓋。然而,光伏并網運行并不意味著一勞永逸、萬事大吉,運維機制不健全、專業運維隊伍缺失,農民個人看護,巡視不到位等問題,使得光伏發電效率折損,甚至長時間停運,導致光伏扶貧收益大打折扣。
新形勢呼喚新作為。尋求光伏扶貧效益的最大化,打通光伏扶貧戶受益“最后一公里”,2019年10月,國網忻州供電公司充分發揮自身行業優勢,深度挖掘電力數據價值,與偏關當地有關部門有效聯動,政企合力共建信息共享、聯動服務的“光伏大數據中心”,以數據跑路,提升光伏電力增效,讓荒坡溝壑上的一塊塊藍板板真正成為百姓穩定增收的“金罐罐”。
數據支撐提供光伏運維最優解
走進光伏大數據中心,巨大的LED屏上各類數據不斷跳動。這些數據來自偏關縣75座村級/2.31萬千瓦,6294座戶級/1.9003萬千瓦光伏電站,包括15種光伏發電數據和16種電網側異常類型。正是這些數據的支撐,開啟了光伏運維“新模式”。
光伏大數據服務中心以供電公司數據流為核心,由偏關縣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及5家光伏運維公司統籌配合參與,對村級、戶級電站進行監控和運維。通過實時監控天氣、每戶每日每月發電量、異常信息等,對光伏發電“零電量”和“少電量”原因做出精準判斷,并向供電所和光伏公司精準派發任務,破解了電站點多面廣、運維力量薄弱的難題,將傳統的全面巡視排查變為精準靶向發力,幫助運維單位減少無效勞動、降低運維成本、提高運維效率,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中心運行以來,累計監控發現異常4125條,記錄填寫光伏用戶異常報告單540份,光伏用戶異常處理派工單315份,光伏故障處置及時率達93.9%,平均處理時長由124.8小時縮至18.6小時,縮短85.1%。“新模式”為光伏運維提供了責任鏈條明晰、處置及時快速的“最優解”。
平臺服務助力光伏效益最大化
“發不發”“發多少”“收多少”這是光伏受益百姓最關心的三個問題,尤其是“收多少”直接關系光伏產業扶貧的工作成效。讓百姓“早受益”“多收益”“心滿意”,光伏大數據中心在踐行“人民電業為人民”使命的同時也實現了服務價值最大化。
“現在有人幫著照料,出了問題有人給修。平時,自己擦抹擦抹光伏板就好了。”偏關縣高家上石會村村民高長厚對如今的服務很滿意,不過讓他更開心的是,去年他家光伏收益已經收到近3000元,而且自家光伏每天發不發電、發了多少電,能收多少錢,在光伏大數據中心都有清清楚楚的“明白賬”。
作為光伏業務全鏈條服務的綜合窗口,該中心集業務辦理、監控運維、調度指揮、信息查詢、電費核算等功能為一體,不僅為百姓提供光伏“一站式”服務和光伏收益“一手賬”,而且還無償為運維單位提供“故障定位”的技術支撐,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提升運維效率,保障光伏成為最穩定、最有效、最長遠的扶貧產業。截至2020年12月,偏關縣戶級分布式光伏電站累計發電量6914.74萬千瓦時,實現收益5186.05萬元,75座村級聯合式光伏電站累計發電量8546.79萬千瓦時,實現收益6389.15萬元,帶動所有貧困村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的歷史性“破零”,每個村的集體收入在25萬元/年左右,貧困戶受益實現了全覆蓋,平均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數據賦能,推動光伏產業全鏈條高效、長效發展,讓陽光產業更“陽光”。
圖為偏關光伏大數據中心一角
(王國梁 馬亞運)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