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區河習頭村:鮮桃產業撐起果農致富的“一片天” |
2021年08月24日 10時09分 忻州日報 |
果農正在采摘鮮桃。 張存良 攝 本報訊 初秋時節,本地應季果品相繼進入成熟期。近日,忻府區河習頭村600余畝鮮桃成熟上市,果農心里有著說不出的喜悅…… “對于我們河習頭村種植鮮桃的果農來說,今年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豐收年。得益于年初施肥、剪枝等準備工作充分,鮮桃掛果量遠遠高于前幾年,收成相對要好。我家有十幾畝桃園,已經上市了好幾個品種。其中一種是‘大久保’,現在開始熟了,又脆又甜、又紅又大,桃核又是分離的,備受消費者青睞。種植這個品種的桃子以來,我家十幾畝鮮桃收入大概有五六萬元,帶來了可觀收入……我們村有很多人都種植了桃樹,經濟效益很不錯。”果農梁素英站在自家的桃園地里樂呵呵地與記者細說著這幾年種植鮮桃給村民帶來的可喜變化。 走進忻府區河習頭村的鮮桃種植園,陣陣果香撲鼻而來,低矮的桃樹上,累累碩果掛滿枝頭,一個個水嫩鮮紅的鮮桃掩映在綠葉中,令人垂涎欲滴。果農們穿梭在桃林里,正在忙碌地采摘鮮桃。還有慕名而來的市民站在桃樹下留影,有的市民提著果籃在桃林間穿梭,精心挑選、采摘鮮桃。 市民劉先生手拿鮮桃不住地夸贊道:“河習頭村種植的桃子十分好吃,桃子個大飽滿,吃起來又脆又甜,每年我們都會在這個時間和幾個朋友相約來采摘,享受自在的田園時光。” 據了解,河習頭村有種植鮮桃的傳統。這里地處山區,晝夜溫差大,水資源豐富,為鮮桃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再加上村民的精心管護,成就了這里的鮮桃產業。 近年來,河習頭村在鄉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下,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從果農利益出發,與省農科院建立合作同盟,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不斷引進適宜本地種植的鮮桃品種,加快經濟林果業的發展。引進的鮮桃品種有五月鮮、早葵、大久保、禮桃、北京14號、黃金桃等,每年6月20日左右陸續上市,一直能持續到國慶節。另外桃子的市場價格相對穩定,果農也能獲得不錯的收益。 技術員劉全海對近年來該村鮮桃產業的發展最有發言權,“我們村的鮮桃產業,1970年以后陸續得到了發展,鮮桃品種越來越多,特別是去年國慶節期間上市的黃金桃及現在上市的‘大久保’贏得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發展林果業以來,果農們獲得了不錯的經濟收益。” 該村黨支部書記張一權說:“目前,河習頭村的鮮桃種植面積已達600余畝,從事種植的農戶有178戶43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達2700余元,戶均年收入7600余元。鮮桃種植已經成為當地村民增收的一大支柱性產業,撐起了果農致富的‘一片天’。” 張一權表示,下一步,村里將致力于做大做強鮮桃產業,加大科技投入,擴大種植面積,引進最新品種,并加強果農的種植技術培訓,為河習頭村鮮桃產業發展注入不竭動力,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報記者 張林泉) (責任編輯:梁艷)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