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繁峙縣依托省校合作重要平臺,利用高校的科研、技術、人才優勢,推動傳統行業發展實現突破,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加強項目合作,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該縣天河牧業與山西醫科大學合作成立山西醫科大學恒山黃芪研究中心,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形成“繁峙黃芪肉牛”特色農產品品牌。“繁峙黃芪”研發特色飼料喂養的肉牛,營養成分含量高于市場同品種肉牛,售價也高于市場同品種肉牛。金山鋪鄉郝家灣村與山西農業大學簽訂優質雜谷項目,每畝產量可達800斤,村集體經濟年增收9萬元。
深化培訓交流,提高農民生產技能。一是“本地學”。組織1200余名村“兩委”主干、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黨員骨干、青年農民參加相關培訓。二是“走出去”。先后組織500余名鄉村干部、鄉土人才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等高校進行學習培訓;雁頭村黨支部書記張華畢赴陽曲縣考察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后,在本村發展現代養殖業。三是“引進來”。聘請省、市有關專家在該縣舉辦特色種植、養殖等培訓班20余期。
做好人才對接,暢通技能人才服務渠道。組建由15名“三區”科技人員參加的科技服務團,完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縣管鄉用、下沉到村”機制。科技人員對接全縣8家機構,開展產業發展規劃、站場設計等科技服務。培育繁峙繡娘等技能人才并為她們走出去搭建平臺,助力農村技能人才增收致富。
利用特色資源,加快經濟效益轉化步伐。結合縣域內紅色資源和高新企業發展優勢,邀請高校師生幫助挖掘紅色資源價值,設計以伯強黨員教育實踐中心、平型關景區等為主的紅色教學點,以華茂、紫金等高新企業以及滹源景區、橋兒溝、秘魔巖等地方特色資源為主的紅色教育和國情教育觀摩學習路線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1所高校的237名師生先后在繁峙開展實習實訓實踐和交流合作,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
(賈曉娜)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