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第一場雪后,山溝溝里的岢嵐縣官莊村村委會會議室里笑聲陣陣,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和村“兩委”干部圍坐在一起,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暢談著明年的發展計劃。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馬喜平說:“今年村里紅蕓豆繁育大獲成功,不僅畝產量上來了,而且市場行情好,一直在漲,抱住了‘金娃娃’,誰也不想松手。”
岢嵐縣地廣人稀,山多坡廣,是傳統的農牧大縣。2020年以來,縣委縣政府立足岢嵐實際,以市場為導向,構建“絨山羊、紅蕓豆、沙棘、羊肚菌”為主的白、紅、黃、褐“四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取得了明顯成效。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崔月平介紹,在守住穩糧保供底線的同時,岢嵐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近三年來農民純收入分別達到8820元、9746元、10457元,增長分別為9.9%、10.5%、7.3%。
力推新品種 打好產業發展的底子
“這是我們公司最暢銷的紅蕓豆罐頭,即開即食,顆粒碩大,色澤紅艷,很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白領歡迎。”在岢嵐綠祥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品車間,總經理呂杰邊走邊介紹,紅蕓豆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種類齊全,特別是含有兒童生長發育所需組氨酸,是一款能提供較全面營養的理想食品。
岢嵐縣種植紅蕓豆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多年來,岢嵐縣紅蕓豆年均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農民人均種植2畝,占到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近三成;年均產銷量1.5萬噸,約占到全國總出口量的1/3,年出口創匯約800萬美元。現在已經形成了以岢嵐縣為中心的特色紅蕓豆產業帶和紅蕓豆生產銷售集散地,帶動周邊地區種植紅蕓豆總面積約20萬畝。
“當時種的品種叫‘英國紅’,由于皮厚不符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主要用來出口。”崔月平說,30多年的種植史,給岢嵐帶來了“中華紅蕓豆之鄉”的稱號,也讓當地逐漸加深了對紅蕓豆營養價值的認識,慢慢養成了食用的習慣。紅蕓豆屬于雜糧的一種,種植戶長期自留種子,不僅產量下降,品質也容易出現退化,比如表皮變薄,不能用來加工罐頭,良種繁育便成了當務之急。
今年參加到良種繁育隊伍中的官莊村,秋收后種植戶都后悔種少了。馬喜平說:“過去一畝普遍就200來斤,今年畝產沒上400斤就不算種得好的。而且價格也好,種十幾畝的人家收入三四萬元的不在少數,可以說是增產又增收。”
既抓良種繁育,又抓綠色種植技術推廣。今年,岢嵐縣以“龍頭企業+鎮村”的模式,建設4個綠色種植基地共計5830畝,讓加工銷售企業的綠色理念直達農戶,讓技術要求和品種選用落實到地頭,帶動全縣建成紅蕓豆標準化生產基地8.4萬畝。紅蕓豆出口商煒嵐工貿有限公司生產經理劉永旺說:“今年市場需求旺盛,價格一路走高,從我們掌握的信息來看,大多數農戶在每斤6元的時候出售。全縣農民銷售紅蕓豆一項就在1.5億元以上,發展紅蕓豆產業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引進新主體 健壯產業發展的身子
“晉嵐絨山羊”是岢嵐縣的又一個國字號品牌。這是全國繼“柴達木絨山羊”“陜北白絨山羊”之后第三個人工培育而成的新品種,也是我省牛羊業唯一的國家級品牌。羊比人多,岢嵐因此獲得了“騎在羊背上的岢嵐”的美稱。
在岢嵐縣晉嵐絨山羊種羊場,18棟藍頂羊舍里,各個品類的絨山羊,有多絨方向的,有細絨方向的,還有一胎兩羔方向的,在工作人員精心照料下種羊長得膘肥體壯。工作人員介紹,自“晉嵐絨山羊”新品種通過國家畜禽品種資源委員會認證后,至今累計為本縣及周邊縣市提供晉嵐絨山羊種母羊1.2萬余只、種公羊8000余只,改良絨山羊9萬余只。
“岢嵐已經形成了集皮、毛、絨、肉于一體的絨山羊系列化生產加工體系,具備年加工羊肉3000噸、皮張20萬張、絨毛300余噸的能力。”縣畜牧中心主任張先明說。
作為全國絨山羊市場的“晴雨表”,岢嵐縣為推進羊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去年投資4000余萬元,建設萬只羊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引進大型養殖企業為經營主體負責運營和新品種示范推廣。
走進位于秦家莊的萬只羊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發酵青儲玉米味。基地建有羊舍25棟,同時配建了飼料庫、堆糞場、隔離舍、無害化處理室及青儲窖和蓄水池等基礎設施。運營公司經理呂呈徽說,基地除了每畝每年支付個人租金800元外,還支付村集體年租金60萬元,長期雇用50個村民,消化了2.8萬畝農作物秸稈。“岢嵐除了絨山羊這個品牌,‘柏籽羊肉’也拿到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在我們的帶動下,岢嵐人也開始養殖浙江湖羊了。”
去年,岢嵐全縣畜牧業總產值4.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8.42%,其中,羊產業產值2.8億元,農民人均羊產業純收入2765元,占到當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2%。
瞄準新需求 拓寬產業發展的路子
冬日的岢嵐,天黑得早。張玉堂開著三輪車從山上采野生沙棘回到村里,已經是晚上6點多了。采回一車沙棘果能賣200多元錢,他高興地說:“沙棘全身都是寶。七八月采沙棘葉,入冬采沙棘果。只要人勤快,年年能從山坡上的沙棘身上拿回兩三萬元。”
岢嵐有野生沙棘49萬畝。宋家溝功能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沙棘全產業鏈精深加工的開發企業。“市場上沙棘汁常見,但沙棘茶不多見。”總經理張艷峰介紹,其實早在1977年沙棘就入了藥典,藥用價值、食用價值非常高。現在人們對健康養生非常重視,為此,公司組織科研力量進行攻關,成功開發出沙棘茶,廣受市場歡迎。“我們以每斤2元的價格從村民手里收購沙棘鮮葉,村民只要上趟山采摘,回來就能變成錢。”
目前,宋家溝功能食品有限公司已開發了沙棘飲料、沙棘茶、沙棘功能食品、沙棘保健品等7大系列14個沙棘系列產品,擁有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今年沙棘茶、功能飲品、全果原漿等各類產品總計銷售額將超過2100萬元。
和沙棘茶一樣,羊肚菌在岢嵐也“異軍突起”。
天氣轉冷,正是羊肚菌下種的時節。馬家河村的袁曉華是岢嵐縣最早種植羊肚菌的一員。2019年,他拎起行囊返鄉創業,回到家鄉后,在大棚里專門培植市場稀缺的深褐色羊肚菌。“1畝能曬制成35公斤到50公斤干蘑菇。1公斤干蘑菇收購價按1400元計算,除去成本,1畝地的利潤大概4萬元!”
從起步時的1座大棚,發展到如今全縣范圍內共有68座大棚130余畝,羊肚菌人工種植不僅種出了“岢嵐速度”,更在廣大農戶心中種下了“致富神話”。
特別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特別的岢嵐農業。岢嵐縣委書記孟宏斌說:“發揮比較優勢,特優農業就有出路。我們將繼續壯大‘晉嵐絨山羊’‘中華紅蕓豆’‘沙棘藥茶’‘岢嵐羊肚菌’等品牌優勢,在促進增收致富上取得新突破。”
本欄圖片均由趙文君攝
本報記者王利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