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又是一年黃花采摘季,走進代縣聶營鎮窯子村的黃花菜種植基地,錯落有致的梯田里,一朵朵黃花含苞待放,鮮嫩欲滴。村民們穿梭其中,搶抓時間進行采摘。只見她們一掐一折,手指翻飛,伴隨著“嘎嘣”一聲脆響,黃花菜便應聲落入挎包。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黃花菜,又名忘憂草,俗名金針菜。因其較高的營養價值,在餐飲行業受到青睞,具有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潛力。但是黃花菜通常是日出而開,花開后,它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于是村民們只能每天凌晨三四點便頭戴探照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我每年六月份就開始打金針了,每天能掙100多元,還不耽誤在村里打掃垃圾、干點零碎活。”村民馮紹蘭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摘滿挎包后,村民們便將一包包新鮮的黃花菜倒入田邊的周轉筐,再由負責人轉運到村委會加工車間進行過秤、登記、高溫“殺青”、烘干。截至目前,該村已采摘鮮黃花菜6萬斤,除大批供客商采購外,其余全部被制成了干黃花菜,今年預計可收入36萬元。
“2019年,我帶領全體村民試種50畝黃花菜,經過5年試種,感覺種植黃花菜效益非常可觀。今年利用尾砂治理平整土地,又培植了70畝黃花菜。未來,我還打算每年培植5至100畝黃花菜,當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將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到那時,收益會更可觀。”窯子村黨支部書記張俊秀滿懷希望地規劃著窯子村的未來。
與其他農作物相比,黃花菜具有一次投入、多年收益的特點。窯子村種植黃花菜已有5個年頭,采取集體經營模式,依靠滾動資金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除平時管理需要人工外,每年采摘季還可帶動30余人就近務工,人均月收入可達4000元。如今,小小黃花菜已然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色”產業,真正實現了讓村集體經濟壯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的“雙豐收”目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據了解,窯子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干鮮果示范種植產業,現種植白水杏700棵、車厘子100棵,近期還將嫁接優質棗樹1000棵。目前,窯子村與時俱進,正努力探索“以花促旅、以旅興農、農文旅共融發展”的新路徑,以“繡花功夫”不斷繪就村美民富新畫卷。 (安計榮)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