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孕育無限希望,青年創造美好明天。
王彥澤,1998年生,2022年通過專項考試成為忻府區莊磨鎮太河村的一名到村工作大學生。從選擇太河村開始,這個醫科大學藥學專業的大學生告別了所研所學,開始跨界成為一名“農民”。
太河村位于忻州城區西南32公里處,地處丘陵山區,受自然條件影響,農作物種植結構較為單一,主要種植玉米、高粱,且產量不高。
“選擇農村,不代表選擇躺平,我渴望在這里留下自己奮斗的足跡,更渴望能為村民做點實事。”這是王彥澤來到太河村后的打算。
農村工作,要想干得精,先得底子清。王彥澤來到太河村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戶了解情況。他走訪了在村常住戶,了解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與種植大戶交流,了解他們發展面臨的困境。在短時間內對村情民意,尤其是農業生產技術方面的短板和不足有了全面的掌握。
接下來,王彥澤結合掌握的情況,與村“兩委”干部一同分析太河村產業發展現狀、研究農業生產和農村發展對策,通過排除成功難度大、操作性不強的產業思路,最后商定:出路還得靠引進創新技術、提高玉米單產。這一發展思路得到了區、鄉兩級的支持,得到了省農業農村廳調研組組長李慧芳總農藝師的高度認可。
明確方向,立即行動。2023年,王彥澤積極向省、市、區農業農村部門咨詢,了解糧食單產提升、病蟲害防治和蔬菜種植等相關扶持政策,力求為太河村的發展爭取到最全面、最有力的資金支持。同時,在村“兩委”的支持下,王彥澤與山西農業大學玉米所、有機旱作研究院、經作所、農學院等高等學府及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成功引進了玉米、高粱“一免五增”和“膜側播種”等有機旱作高產高效先進技術和設備。
為了確保新技術在太河村得到有效推廣與應用,王彥澤深入田間地頭,為村民們耐心講解技術要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答疑惑,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激發了他們參與新技術應用的熱情。王彥澤還協助村民采購優質良種、除草劑等農資產品,組織舉辦玉米種植技術現場觀摩培訓會,吸引了30余名種植大戶和村民代表參與。
經過王彥澤等人的一番努力,新技術逐漸推廣開來。玉米種植在多個維度上實現了顯著的效益提升,出苗率達92%,整齊度達93%,秸稈歸壟還田,全生育期內秸稈自然腐熟,抗旱、抗病、抗倒性增強,水肥利用率提高20%,除草劑減少40%,農機作業次數減少2次,節支85元/畝,增產10%以上,綜合增收230元以上。
今年,王彥澤和村“兩委”再次向忻府區農業農村局申請了“一免五增”示范項目,組織安排200畝示范田。這一次,為了讓這項技術徹底在太河扎根,村委會組織村集體經濟聯合社出面購置了一臺最新旋播一體機,為全村種植戶進行播種。“這不僅方便了村民,還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我們計劃通過這臺農機進一步探索適合村集體經濟為農戶服務的模式,為后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王彥澤說。
看到自己的努力和創新在村民土地上結出碩果,王彥澤開心但還不滿足。他說,“我在農業專業知識、農業技術等方面了解得還不夠深入、對鄉村治理的認識也不夠全面。今后還得多學習、多鍛煉,讓鄉親們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陳文強)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