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農業生產與氣象變化密切相關。隨著氣象服務的細化深入,農業生產者可以及時準確地感知環境變化,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農事操作,實現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轉變,進而防災減災,保障糧食安全。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加強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預報,用好區域農業社會化服務中心等力量,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
當前,我省特色農業氣象技術支撐體系日漸完善,土壤水分站、農田小氣候站等農業氣象設備,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全方位的監測服務。精準預報預警水平進一步提升,面向小麥、玉米等糧食重點生產區域的農業氣象觀測站網進一步加密,圍繞設施農業、養殖業、種植業等諸多領域的氣象科技小院到處落地生根,助力農業趨利避害。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為了讓公眾更多了解氣象服務,本版擷取部分場景,揭開氣象服務農業的面紗。
物聯網數據采集:“明眸慧眼”提供精細數據
“我們這里投入使用的小型氣象站能夠實時監測農田區域的溫度、濕度、光照條件、降水量、風速風向、土壤溫濕度等關鍵環境參數。”3月20日,新絳縣白村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員張瑤指著田間的各種小型設備一一介紹:“當氣象站顯示的土壤濕度低于閾值時,可通過節水噴灌設施補充土壤水分。通過雨量預測積水風險,提前做好排水準備。結合站點提供的溫濕度,與歷史數據進行對比,預測可能出現的小麥赤霉病、銹病、白粉病及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銹病、莖腐病等的高發時期,提前做好藥物防治。”
位于白村的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基地,也是我省糧食生產基地物聯網數據采集服務點已建設的20個點位之一。
這里的高空昆蟲控誘設施可以捕捉到遷飛害蟲的“先頭部隊”,比地面監測提前3-5天預警。同時還可通過高空誘蟲燈在夜間誘捕遷飛成蟲,利用性信息素誘捕器,干擾雄蟲定位交配,降低種群繁殖率,減少害蟲的數量,從而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農藥殘留對土壤和作物的污染。
珍糧合作社近年來先后榮獲“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單位”“全國統防統治星級服務組織”“全國優秀農業植保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稱號,其經營模式入選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合作社理事長晁貞良說:“能夠取得這些成績除了社內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外,也離不開這些設備的‘鼎力幫助’。”
合作社的土壤監測站可以實時監測溫度、濕度、pH值、氮磷鉀含量等關鍵參數,為精準施肥、灌溉及土壤改良提供科學依據。它與水肥一體化系統相結合,一個提供數據,一個進行精準執行。工作人員根據監測站提供的數據,對照作物不同生育期各元素的需求量,調整水肥液中的營養元素比例,控制灌溉用水量,做到精準給肥給藥。
晁貞良表示,目前農業正經歷從“粗放經驗”向“數據經驗”的深刻變革,全要素、全鏈條的數字化滲透,正在推動農業系統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價值多元的現代產業體系轉型。未來農業將呈現“無人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生態化循環”的新圖景,為糧食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鏈接:我省糧食生產基地物聯網數據采集服務點已建設20個點位,其中小麥種植基地9個、玉米種植基地11個,累計采集數據680余萬條,服務新型經營主體20個。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系統實時采集田間氣象、土壤墑情、苗情等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對比分析,自動輸出農事快報,對小麥、玉米在生長過程中的播種、灌溉等關鍵農事節點提出作業建議,為提升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貢獻數據力量。
本報記者王秀娟
氣象小院:把天時變成豐收密碼
春寒料峭。一群朝氣蓬勃的氣象人、山西農業大學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專家教授和智慧農業博士工作室團隊再聚汾陽市優質種業氣象科技小院,為春耕春播做精心準備。
“在小院,我們既是科研工作者,也是‘田間翻譯官’。把復雜的氣象數據轉化為農民看得見、聽得懂、用得上的農事建議,走進田間地頭用高效率、針對性培訓和指導,讓農民把‘天時’變成‘豐收密碼’。”山西農大博士研究生張東升興奮地說。
汾陽市優質種業氣象科技小院去年1月成立以來,汾陽市氣象局與山西農大經濟作物研究所、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積極對接服務需求,聯合制作了《汾陽市高粱氣象服務專報》,為全市15萬畝釀酒高粱種植田在重大農事環節下提前規避重大天氣造成的損失。“自從‘高才生們’來了,我每次都能及時收到短信提醒,我的高粱比往年長得高、長得好!”農民武秀蓉講著自己的感受。
同年10月,汾陽市智慧農業博士工作室也落戶科技小院。工作室是以北方主要作物為研究對象,在田間試驗,利用作物模型模擬分析及自主開發的作物智能管理決策系統,進行作物智慧管理技術研發研究。目前,汾陽市氣象局與博士工作室已就汾酒核心產區氣候環境獨特性開展相關研究。
“我們希望與汾陽市氣象部門、農業部門加強合作,開展汾陽主要特色作物(釀造高粱、谷子)智慧管理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并進行相關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提升汾陽農業智能管理決策水平,為汾陽市及山西省農業賦能做出貢獻。”科技小院項目主持人、農學博士郝興宇教授表示。
三方合作是氣象與農業的一次成功“會晤”,氣象科技小院打通了氣象科研與農業生產的“最后一公里”。汾陽市氣象局將繼續與市農業農村局合作,研究作物病蟲害發生與氣象條件的關系;與市農業合作社聯手,推進“兩年三熟”種植技術研發,通過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讓氣象科技之花在廣袤田野上結出更豐碩的果實,為農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氣象力量。
本報記者張麗媛 本報通訊員武雅麗
立體防護:助力果園防災減災
氣溫0.7℃,地面溫度-4.1℃,風速3.9m/s……3月18日7時,臨猗縣北景鄉“國家現代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運城綜合試驗站”氣象服務電子顯示屏上實時監測數據再次更新。
“市氣象局在我們園區安裝農田小氣候梯度觀測儀、實景觀測系統等設備,開展春季晚霜凍等氣象災害防御試驗,霜凍關鍵要素指標都能實時查看。這2套設備就是防霜凍風機,靠著這些設備我們的蘋果樹去年開花期躲過了凍害。”試驗站園區技術人員楊生斌滿眼喜愛地看著正運行的風機。
防霜凍一直是果農春季最關注的事情。為此,省氣象局推進“果園防霜凍技術研究”項目,由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聯合市農業、果業等部門成立農業氣象服務專家組和創新團隊,聯合開展防霜凍技術攻關,創新提出“立體防護”。
有效防護需要精準數據護航。由農田小氣候梯度觀測及全景觀測系統等智能設備組成的監測網絡能采集傳輸果樹冠層上、冠層中和冠層下不同高度溫度、濕度、風向風速,光合有效輻射和總輻射等氣象要素;采集、顯示3層土壤溫度、8層土壤水分等土壤數據,為果園田間指導提供依據。同時,還可以對果園進行360°遠景、近景的圖形圖像智能化采集,定果定枝觀測,為人工智能識別物候期和產量積累數據,實現果樹“從花芽到果實”的全生育期監護。“過去判斷霜凍全憑經驗,現在系統可以精準捕捉霜凍天氣,自動推送防護建議,防護時機能精確到10分鐘級。”北景鄉氣象信息員郭肖君說。
之后,通過系統設置,當監測到果樹冠層氣溫下降到0℃時,防霜凍風機就會自動開啟,在重點防護時段作業,使地面溫度提升1-2℃,最高可增溫2.5℃左右。“這就像給果園穿上‘保暖衣’。去年試驗區的坐果率比周邊高出35個百分點。”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專家王志偉在田間調查時表示。2024年,該項目還入選全省氣象部門優秀創新案例。
不僅是蘋果樹,運城市氣象局還綜合利用運城農業氣象試驗站人工氣候箱,結合實地災害調查,制定葡萄、櫻桃等水果花期凍害地方標準,為果農提供田間管護科學依據。目前該市已建成“省市縣專家+氣象信息員+新型經營主體”的三級服務體系,定制化氣象服務覆蓋主要經濟林果區,用“氣象盾牌”守護三晉大地“果盤子”安全。
本報記者張麗媛 本報通訊員武雅麗
全生育期服務:細致入微保障谷子提質
谷子作為我省最大的雜糧作物,實現增產提質,對于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意義重大。
為保障谷子豐產豐收,省氣象局和省農業農村廳成立谷子氣象服務中心,開展谷子全生育期氣象服務,并在山西省智慧農業氣象業務服務平臺中搭建了谷子氣象服務大數據和業務服務子平臺,綜合應用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智能網格預報產品、農業氣象服務指標、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評估指標、農作物產量模型、物候預報模型及作物模型等開發,實時顯示谷子等作物全生育期指標,繪制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報預警產品,服務產品可依托平臺快速制作和智能分發。目前已形成集站網、指標、服務及平臺為一體的谷子氣象全程式服務,為各地適期播種、關鍵期管理、災害預警、適時收獲提供氣象保障。
谷子適宜播種期需要氣溫穩定通過10攝氏度,20厘米地溫達到10攝氏度,土壤墑情適宜,才能保證苗齊苗壯。前段時間長治降水較少,在春耕備耕的重要階段,為了解干旱對播種的影響,谷子中心決定組織農業氣象服務人員下鄉聯合開展一次農情調查。
省氣候中心正研級高工李燕分析氣象條件后,與大家很快商定將沁縣—沁州黃小米的原產地作為本次調查重點。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氣象服務人員發現土壤表墑很差,干土層厚度達到10厘米,且未來半個月無降水,不利于谷子正常適期播種。“沁縣谷子播種一般在5月初,如果前期土壤墑情持續較差,就可能造成谷子缺苗斷壟和群體不足,影響收成。”沁縣農氣觀測員王景秀說。
農氣專家分析后發現,當前干旱對谷子適期播種造成一定影響,谷子播期有所推遲,但谷子適應性較高,可適當推遲播種。
結束一路奔波,回到谷子中心后,省氣候中心的班勝林打開業務服務平臺,開始查看最新天氣資料和中長期氣候預測。
“4月氣溫偏高,降水偏多,大部地區墑情適宜,利于谷子足墑播種。”結合農情調查結果,根據最新天氣變化情況,班勝林編寫完善最新一期《谷子農用天氣預報》。“建議谷農做好搶墑播種的準備,或者關注天氣預報,看到有雨要來,先播等雨。”
確保服務材料保存好后,班勝林站起身活動了下肩膀,才發現又錯過食堂的晚飯。“那今天就吃你啦。”隨手拿起桌上的面包啃了兩口,班勝林重新翻看起調查資料。
本報記者張麗媛
氣象+保險:解鎖惠農新路徑
“今年我還要投保甘薯氣象指數保險,不但保障土地、人力、種子、化肥等投入,有了氣象災害也能領到錢減少損失,我感覺種地底氣更足了。”3月19日,高平市三甲鎮姬家村村民李紅亮跟記者說。
為支持完善我省甘薯產業領域風險防范機制,太平洋產險山西分公司開發政策性甘薯氣象指數綜合保險,在甘薯生長期內,根據甘薯種植的完全成本,開展成本類保險保障,同時,在相對應的甘薯生長期內,如果凍害、旱災、暴雨、連陰雨指數達到約定的觸發值時,農戶可依照保險合同約定要求賠償。四個氣象指數的測量數據以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數據為準,實現理賠判定直觀透明,免去農戶對賠償金額的爭議。
2024年,太平洋產險山西分公司累計承保甘薯8668.9畝,為966戶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115.9萬元,累計賠付81.1萬元,有效降低農戶損失。
“2024年臨近年關,我手機突然提示到賬1280塊錢,一看是保險公司的賠款到賬了!之前我家梨園遭受了風災,但是我的收益并沒有減少,多虧我投保了玉露香梨的氣象指數保險。”康文輝是隰縣城南鄉路家峪村的果農,他的果園在2024年9月受了風災,說到氣象險連聲叫好。
玉露香梨是隰縣果農的命根子、錢袋子,但由于近年干旱、低溫、暴雨等異常天氣多發,導致果樹減產、歉收時有發生,對果農收入造成一定影響。
針對果農的急難愁盼,太平洋產險山西分公司專屬開發了玉露香梨氣象指數保險,針對玉露香梨不同生長階段的災害類型,從溫度、干旱、風速、連陰雨等四個層面設定了氣象指數賠付標準,如風速大于等于6級或者日最低氣溫低于0℃,保險公司就要為梨農賠償。該險種具有“觸發即理賠”的特點,理賠只需看客觀準確的氣象數據,無須現場查看,將結案日縮短至15天,提高了理賠效率,農戶獲得了很大的便利性。2024年累計賠付果農18萬余元,每畝賠付64元,為農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賠償機制。
本報記者王秀娟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