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進入4月,三晉大地廣袤的田野上,新一輪春耕春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各地的春澆春灌工作也陸續進入高潮。從汾河灌區的數字化管理,到瀟河流域的優質灌溉服務,再到大禹渡灌區的節水探索,我省各地正通過一系列舉措,為農業增產增收筑牢根基。
數字化管理
提升灌溉效能
4月3日,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調度中心,智慧水務中心副主任段樹強正緊盯大屏,查看灌區遠程測控一體化閘門實時回傳的數據。
“通過對3條支渠34.8千米渠道沿線,及二壩東、西干渠、三壩西總干渠等關鍵大閘的安防視頻監控覆蓋,已實現現場畫面實時監測,調度中心、分中心、分控中心可以隨時觀測渠道及閘門運行狀態。”段樹強說,通過信息化項目建設,調度中心能夠接收灌區的所有監測、監控等多元數據,并以可視化圖表形式進行展示,為綜合分析與調度指揮決策提供依據,滿足工程安全管理需求,同時也極大地降低了供水期間人工巡察強度。
作為山西最大自流灌區,汾河灌區肩負著太原、晉中、呂梁3市7縣市49個鄉鎮103.97萬畝農田的灌溉重任。近年來,該灌區大力推進智慧灌區建設,對灌溉設施進行升級改造,讓灌溉變得更加科學高效,為糧食增產增收提供有力支撐。
“3月下旬灌區土壤墑情差,及時澆水,莊稼才能種上。”山西汾河灌溉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工作人員郭濤告訴記者,根據歷年氣象資料,春季3—5月份為汾河灌區風季,風多風大,氣候干燥。隨著氣溫升高,土壤水分蒸發量將顯著增大,導致土壤失墑加速。未冬澆的地塊如不及時灌溉補水,土壤含水率會持續降低,影響大秋作物播種。
汾河灌區8個墑情監測點2月25日的觀測數據顯示,0—20厘米土壤含水率10.4%—37.6%,0—60厘米土壤含水率11.8%—30.2%。到了3月21日,對應的數據為:0—20厘米土壤含水率12.5%—27.3%,0—60厘米土壤含水率13.6%—26.2%。
“數據說明,通過近一個月的春澆,受益區土壤墑情明顯好轉。”郭濤說,目前春澆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地下水埋深逐漸回升,但未灌溉地塊土壤墑情處于輕旱狀態,墑情不足地塊要及時進行灌溉,改善土壤墑情,為春耕春種提供充足水分保障。
據了解,汾河灌區今年的春澆工作從2月13日開始,預計持續到4月底結束。計劃引水63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2萬畝。截至4月1日,已引水621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41.4萬畝,突破灌溉計劃已是必然。
優質服務
助力春耕生產
4月2日,在晉中市榆次區張慶鄉西河堡村田野上,晉中市瀟河流域管理中心灌溉管理部部長雷旭峰正指導用水戶關注土壤墑情,加高農田地堰,并協助他們對農渠進行清淤疏通。
“灌區領導多次帶領技術人員到地里,全力幫我們春澆。這水來得及時,滿足了大田玉米的耕種條件,今年秋天肯定能豐收!”正在引水灌溉的村民范春健滿臉喜悅。
瀟河流域管理中心擔負著晉中市榆次區、太谷區和太原市小店區、清徐縣11個鄉(鎮)134個行政村的農田灌溉任務。從2月16日瀟河源渦大壩開閘放水以來,為保證受益鄉村農田適時灌溉,該中心工作人員放棄節假日,全天候值守在幾十千米的灌溉渠道上,24小時跟水行澆,引水灌溉到田間地頭,有效杜絕跑冒滴漏現象,確保滴水歸田、應灌盡灌。
由于去冬今春灌區范圍內降水量較往年同期嚴重偏少,河道來水量不足常年一半,目前灌區供用水矛盾比較緊張。在科學調度河道區間水源基礎上,該中心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深入受益鄉村,積極指導抗旱春澆工作。
“我們主要是引導用水戶平田整地、劃小畦塊,實行節水灌溉,最大程度節約水資源。對田面工程好、用水積極性高的鄉村,優先配水、優先灌溉。”雷旭峰告訴記者,今年“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期間,中心工作人員深入受益區開展節水灌溉宣傳,引導群眾實行科學灌溉,改傳統“大水漫灌”為灌溉、節水效果更好的“小畦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增強節水灌溉意識。
同時,該中心灌溉試驗站工作人員還對受益區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墑情進行常規觀測,及時向受益鄉村發布旱情狀況,為做好抗旱春澆提供技術服務。
截至3月31日,瀟河灌區春澆累計引水量170萬立方米,灌溉農田1.5萬畝。
瀟河流域管理中心主任劉曉俊說,下一步,中心將充分利用有限水源拓展灌溉面積,全力服務受益鄉村春耕春播生產,為受益鄉村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增效提供灌溉用水保障。
節水探索
從田頭到源頭
4月1日,位于運城市芮城縣東壚鄉的遠鵬家庭智慧農場,一幅熱鬧而充滿希望的春耕春澆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農場里,工作人員分工明確,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有人在認真檢查灌溉設備,確保春澆工作順利進行。有人正駕駛現代化農業機械,在田間來回穿梭,進行春耕作業。還有人在給冬小麥追肥,進行防蟲、除草等各項工作。“大家一起加油,為今年夏糧豐產豐收打基礎!”農場負責人胡天妮說。
大禹渡揚水工程位于芮城縣。作為純農業灌溉高揚程提黃工程,近年來,大禹渡灌區先后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建設,灌溉面積持續擴大。特別是大禹渡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實施后,灌區樞紐泵站和5個再揚泵站完成提檔升級,灌區總提水流量由改造前的16.3立方米/秒提升到20.74立方米/秒,日均增加提水量38萬立方米以上,每天可多澆灌面積4000余畝,徹底從源頭上解決供水不足問題,縮短灌溉周期。
今年,大禹渡灌區在2月10日即拉開灌溉保春耕序幕。大禹渡揚水工程服務中心樞紐一級站負責人李昆昆告訴記者,灌區一級站10臺機組設備完好率達100%,目前已啟動4臺機組,日均提水量約60萬立方米。“后續我們將根據用水需求及時增加機組,確保應澆盡澆。”
應澆盡澆的同時,作為全國首批數字孿生建設試點灌區、山西省唯一國家水情教育基地,大禹渡灌區的節水措施,從田頭延伸到源頭。
大禹渡灌區黨組書記、主任董曾武告訴記者,灌區節水主要從工程、管理和農田三個方面開展。工程改造中,輸水方式采用弧底梯形渠、U型渠、管道輸水等多種防滲辦法,坡降較大的地方采用無壓砼管道輸水,節水效果明顯。供水方式上采用節能產品,樞紐二級站水泵改造后每臺機組運行24小時比原來同類型水泵平均節電11000千瓦時,節水節能效果明顯。
遠鵬家庭智慧農場千畝農田里建有智能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系統,工作人員站在田間,通過智能終控或手機終端,指端操作即可啟動噴灌系統,準確操控2000個搖臂式噴桿噴灌設備,用100個小時完成原來需要15天的小麥灌溉任務。同時,農場通過按需定量給水給肥,每畝可節水50%以上,年節水量達50萬立方米,節省資金12萬元。
截至3月31日,大禹渡灌區春季累計提水2100萬立方米,澆灌小麥30余萬畝。
董曾武說,下一步,灌區將大力推廣黃灌水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方式,突顯黃灌水在高效節水灌溉方式中省水、省時、省力、土壤不板結的顯著優勢。同時積極探索黃灌區高泥沙的節水技術措施,打破節水技術瓶頸,形成水利支撐,為灌區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水利保障。
本報記者高樺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