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達7.3%,全省排名第一
近年來,原平市積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有效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加快致富奔小康。圖為8 月26 日原平市小河村農民正在地里管理長勢喜人的墨葵。趙春曉 攝
本報訊(記者 白雪萍)今年以來,我市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決貫徹市委“1661”發展戰略,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 一縣一業一園區”、“一村一品一主體”為抓手,堅持走綠色生態路,打特色優質牌,著力打造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功能農業、安全農業,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中向好、穩中求新、穩中求綠的發展態勢。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達7.3%,全省排名第一。
——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圍繞“中國雜糧之都”稱號,突出打造特色產業。一是優化特色種植業。今年我市及時調整種植布局,堅持“穩糧優經擴飼”的思路,突出發展小雜糧、中藥材、馬鈴薯、干鮮果、辣椒等優勢特色產業,全市種植結構調整呈現一減三增。“一減”是籽粒玉米調減30萬畝,“三增”是經飼作物增加14.4萬畝;雜糧面積增加18萬畝,達到342.6萬畝;瓜菜面積增加10.59萬畝,增長46%。二是提升生態畜牧業。重點打造北方農牧交錯帶國家級示范園區,堅持“強羊、增豬、穩步發展牛驢”的發展路徑,扭住草牧業、良種化、規模化養殖、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質量安全和畜禽污染治理六大工程建設,以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提升安全有效的供給能力,從而帶動全市畜牧業產業升級轉型,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在豬產業上,溫氏集團在定襄計劃建設40萬頭生豬養殖一體化項目,總投資5億元,已開工建設;大象集團已與寧武、定襄、河曲、五寨、岢嵐、神池、原平7個縣簽訂生豬產業開發項目,今年開工,總投資10億元;牧原集團計劃投資26億元,規劃養殖項目29個場區,目前正在積極辦理土地流轉手續。在牛產業上,重點打造繁峙縣天河牧業和萬錦肉牛育肥公司,肉牛可直供香港市場。在驢產業上,今年每養殖一頭驢財政補助3000元,發展2萬頭母驢,計劃到2020年發展到10萬頭育肥驢。市政府經過搭建服務平臺,優化營商環境,使一批全國一流龍頭企業紛紛落地,成為發展領頭雁,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脫貧。
——從優化產品結構入手,推進藥食同源建設,突出打造功能食品。堅持農產品營養化、功能化發展方向,面向中高端市場,實施“51133”工程,推進藥食同源產品開發。繼續鞏固發展東部五臺山、恒山和西部管涔山、云中山道地中藥材產業基地。同時,依托現有企業,加強園區一體化建設,提高我市道地中藥材的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增加產品附加值。目前,全市在繁峙、五寨、靜樂共打造8個道地中藥材園區;大力發展功能性食品,涌現出藜麥制品、西府海棠、沙棘黃酮、土豆全宴、亞麻籽飲料、黑枸杞飲品、冬蟲夏草貢酒等十大新優功能食品。
——從創建名優品牌入手,集中力量抓認證,突出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加強“三品”認證,提升產品質量。今年新增92 個產品申報“三品”認證,發展“三品”產地面積40.26 萬畝,“三品”規模養殖9.26萬頭(只),目前產地已全部落實;圍繞特色產業,實施品牌戰略。繼續加大認證力度,“五寨馬鈴薯”、“五寨紅蕓豆”進行了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同時,充分發揮現有的“忻州——中國雜糧之都”、“岢嵐——中華紅蕓豆之鄉”等區域公共品牌作用,對全市部分優特產品進行貼牌冠名;組織申報“忻府區——中國甜瓜之鄉”、“繁代——中國糜米之鄉”等5 個“中國之鄉”。
——從項目建設入手,實施百園立農戰略,突出打造現代農業特色園區。今年,全市以“一縣一業一園區”為抓手,實施百園立農戰略。按照“提質一批、擴張一批、建設一批”的思路,全面啟動100 個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其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15 個,農產品物流電商園5 個,規模種植業園35 個,規模養殖園(區)35 個,農業休閑觀光園10 個。目前,全市農產品加工園區新入園企業達50 余個,完成投資20 多億元。忻府區辣椒加工園區項目已建成,已入園9 個加工項目,9 月份正式投產;定襄縣雜糧加工(石磨)項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設,開始試產;五寨縣山西億牧源農牧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8 億元發展草產業項目,目前廠房、反芻動物試驗場、晾曬場已建設完成,設備已訂購。
——從建立投入機制入手,狠抓政銀企農對接,突出加大金融支撐和社會投入。針對忻州財政收入總量小的短板,扭住金融支撐和社會投入兩個重點,建立政銀企農聯結機制。利用扶貧周轉資金建立農業融資平臺,利用杠桿手段撬動金融資金。今年上半年,全市小額貸款和“五位一體”貸款達11.1 億元;積極爭取國家財保集團“農業融資試點”,已爭取規模5000 萬元,第一筆資金已經投放;由市農委搭建平臺,省農業擔保公司與40 多家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貸款擔保對接,目前已有10 家企業通過擔保初審。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市一產固定資產投資33.7 億元,增幅17.2%。
通過扭住重點,培植抓手,著力打造“五型”農業,全市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業農村經濟活力明顯增強。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達7.3%,全省排名第一。
(責任編輯: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