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17年大辦民生實事綜述
本報記者 王國梁
雪后的忻州,空氣格外新鮮。一個周未的午后,市民鄭先生和老伴陪著3歲的孫女在體育公園的滑梯上饒有興致地玩個不停。說起如今的忻州,老鄭笑呵呵地說,“雖然天氣有點冷,但來公園玩的人還不少。這幾年忻州變化真是大,路寬了、街美了,景多了,好玩的地方越多了。忻州越來越宜居,忻州人越來越有自信了。”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檢驗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忻州建市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由于基礎差、底子薄、起步晚、積累少,依然是山西經濟薄弱地區,也是全省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級市。面對全市人民的熱切期盼,面對特殊的市情,市委市政府全面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民生工作放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貼身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強民生改善,著力攻堅克難,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日臻完善,一大批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難題得到解決,忻州大地處處展現出人民安居樂業、和諧幸福的新圖景。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美好的生活……人民對幸福的期盼是多方面的,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獲得感是具體的、多樣的。
對此,市委、市政府深刻領會,精準施策,周密部署,在市委四屆二次全會和市“兩會”上提出,要扎實推進為民辦實事項目,著力解決“醫教業住行”等民生問題,千方百計增強群眾獲得感、滿意度。
秉承“民生優先、造福百姓”的理念,堅持民生工作優先考慮、民生事項優先落實、民生投入優先保障“三個優先”,我市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創新工作機制,不斷刷新“民生高度”,努力讓群眾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忻州市民日益感受到幸福感的提升,得益于一系列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擁有一流教學設備的高級中學建成投入使用,高標準設計的市人民醫院建成順利搬遷,全市城鎮住房保障工作順利開展,體育公園正式開園接納游客和體育愛好者……
一年來,我市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計劃生育轉型發展為抓手,以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重點,以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為核心,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全市醫療衛生投入不斷加大,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由“十二五”初期的25元提高到現在的50元,開展項目由9類21項擴展到12類45項,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要求。全市職工參保率、城鎮(城鄉)居民參保率分別達到98.82%、96.23%;全市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從230元提高到470元,新農合參合率為99.39%,實現應保盡保。總投資5.194億元、設置床位1000張的市人民醫院新院區投入運行;總投資1.6億元、設置床位300張的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市兒童醫院)主體完工,醫療服務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4.92歲,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分別下降至15.37/10萬、5.72‰,實現了衛生計生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全市積極推進家庭醫生進萬家和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讓家庭醫生真正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拉近了群眾和醫生的距離。目前,全市簽約家庭醫生人數72221人,簽約率96.3%,實現了“首診在基層、救治在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目標。在全市逐步構建起全覆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讓全市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聯系、優質高效的健康服務。
2017年是教育振興年,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抓教育,吹響了新一輪教育攻堅的號角,努力布局形成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符合忻州發展需要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一產上籌建忻州農業職業學院,二產上提升現在的忻州職業技術學院、籌建忻州高級技工學校,三產上籌建忻州旅游職業學校,真正使忻州從一產、二產到三產都有培訓提升專業技能人才的教育場所,培育新型創新人才,為促進忻州發展服務,著力營造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濃厚氛圍。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學規劃教育發展布局,全市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基礎教育全面提升。學前教育入園率由2011年的55%提高到目前的87%,義務教育鞏固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1%,高考二本B類以上達線率連續8年穩步提高。去年二本B類以上文理達線6662人,合計錄取7285人,其中清華大學錄取3人、北京大學錄取6人。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保障水平邁上新臺階。教育經費大幅增加,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從2012年的29.45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42.65億元,增長61%。全面實施農村初中宿舍改造、標準化幼兒園和農村幼兒園建設,開展“薄改計劃”和“全面改薄”工作,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達到國家和省級標準。忻州高級中學、長征小學、實驗幼兒園正式啟用,全市各類學校辦學條件顯著改善。
堅持為民惠民,教育公平邁出新步伐。全市6個縣(市、區)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認定,7個縣通過了省級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驗收。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惠及6個貧困縣的10萬余名農村學生;優質高中招生指標60%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把優質生源盡可能留到縣域內農村學校。實施初中教育“強腰工程”,補齊我市“銅頭鐵腿豆腐腰”的結構性短板。
落實農村扶貧支教政策,寒門學子添溫暖。2017年,各項資助享受人數共計61007人,受助資金約9770.2萬元。2016年以來我市通過“雨露計劃”職業教育扶貧項目,已累計為符合條件的359名貧困學生發放補助資金107.7萬元,有效地解決了因教致貧、因教返貧問題,斬斷貧困代際傳遞。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城鎮累計新增就業18.4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37.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為522名大學生發放一次性求職補貼,為655名大學生購買基層公共服務崗位,托底幫扶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769人,失業保險金標準由930元提高到1060元。中關村e谷——忻州市大學生創業園吸納入駐企業76家,入駐大學生500余人,涉及電子商務、智慧城市、現代農業、健康環保、互聯網教育等10余個行業。
保障擴面提質,社會保障水平穩定提升,連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4%、13.7%。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并軌,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人均補助標準提高40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年度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40萬元,推進基本醫保異地結算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縣級公立醫院藥品全部實行零差率銷售。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增加182元,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新增養老床位數1500張,城鄉社會救助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障因政府兜底而更加有力。
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的總體要求,市委、市政府把保障房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堅持攻堅克難,著力破解土地、融資、拆遷等諸多困難,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目標考核,加快建設進度,全面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逐步建立起以公租房(廉租房)、經適房、限價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房為主的多層次、廣覆蓋的住房保障供應體系。
近年來,在財政困難、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籌資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繼惠民小區、福祥小區、民心家園解決了近1.2萬人的住房問題之后,為了進一步改善棚戶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和條件,讓住房危困家庭“出棚進樓”,市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對棚改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的有利機遇,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積極爭取國開行、農發行的資金支持,全市累計爭取銀行貸款支持28個項目約63億元,其中:市本級融資25.9億元,建設雁門、龍翔等安置房小區8個項目住房6288套(含回購商品房項目1個390套)。
截至目前,全市共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14.719萬套,其中:公租房(含廉租房)3.549萬套,經濟適用房3.485萬套,限價普通商品房0.268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7.417萬套,通過發放廉租住房租賃補貼保障15886戶,有效地緩解了我市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困難,老百姓的安居夢逐步化為現實。
忻州的變化始于路,歸于行。2017年忻州城區新建改造道路44條,總長42.25公里,投資14.21億元,完成了長征街、和平街西段、新建北路、光明西街、南城門樓環路、東城門樓環路、云中南路東西輔道等44條道路新建改造工程。在道路建設的同時,同步進行了水、電、氣、暖、綠化等市政設施的建設,并于2017年10月13日正式竣工通車。
根據市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總指揮部的安排,2018年市本級計劃投資59518萬元,新建改造道路29條,包括開元街、七一北路、牧馬南路、光明東街4條主干道,以及新建北路、雁門大道南街、政務大廳南街、禹王路7條次干道,佛光路、翠峰路、九原南街、前進西街等18條支路道路工程和雨污水配套管網建設工程,同步完成便民服務設施、市容市貌等建設整治任務。
路網日趨完善,為城市出行方便提供了先決條件。據市交通局介紹,2017年全市新增公交車輛123輛(其中忻州城區63輛、繁峙縣60輛),新增公交運營線路163公里。全市公交車達到657輛,其中新能源公交車422輛(純電動),占比64.3%。城區萬人擁有公交車達到6.9輛/萬人,公交(不含步行)分擔率9.6%。與此同時,全市新增更新出租汽車108輛,全市出租車輛達到3218輛。此外,依法推進公共自行車發展,制定了《忻州市促進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和《OFO共享單車運營方案》,去年7至12月,城區OFO共享單車共投放5000輛,累計注冊用戶11.4萬,日均訂單2.94萬,累計騎行里程420萬公里。加強出租汽車管理,出臺了《網絡預約車出租汽車管理實施細則》,依法推進“95128”出租汽車電召服務平臺建設,預計年內完成并啟用。特別是積極落實重污染天氣市民免費乘坐城區公交車政策,受到市民好評。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社,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省委政府決策部署,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環境集中整治長治現場會的要求,于去年6月起,在全市開展了以“八道四治四建”為主題的專項行動,迅速掀起了城鄉環境集中整治的熱潮。
通過集中整治行動,全市累計投入資金5.72億元,投入機械240000臺次,全市推出各類先進典型47個,有4000多個村完善了村規民約。目前,“八道四治四建”專項行動已取得輝煌的階段性成果。治臟:共清理村莊垃圾241.46萬噸,道路垃圾12674處、36.8萬噸,河溝垃圾1.2萬處、158.4萬噸;清理污水坑(渠)3000余處;清理改造廁所10445個。治違:共拆除違建、臨建3598處、33.28萬平米;清理非法經營場點1993個、12.81萬平米;拆除廢棄建筑2210處、192萬平方米。累計騰退土地面積3571.35畝,還綠土地面積390畝,綠化總面積2157.4畝。治差:整修路面2039條、16414公里,整修排水渠1874公里,整修河道1239.14公里,粉刷墻面30722處、416.75萬平米,繪制文化墻690處,整理微地形景觀240處、17000平米。治亂:清理農業固體廢棄物3萬噸,清理農村亂堆、亂扔、亂放3.96萬處,處置病死牲畜4451頭,整治養殖場548個。
通過拆違治臟、對垃圾的集中整治,及環保知識的宣傳,全市農村路容路貌、村民的居住環境普遍得到了較大改善,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并逐漸養成了一種自覺的生活文明行為。目前,全市各縣(市、區)初步形成了農村環境長效管護機制。
從學生飲食細節改善到農貿市場改造建設,從公共交通優先發展到村鎮衛生機構改擴建,從城區道路擁堵治理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一樁樁、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都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民之所憂,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市委市政府傾心為民的出發點。老百姓點滴獲益,積聚起民生豐碑。從“關注生存”到“重視保障”,再向“全面發展”提檔升級的過程中,一項項民生項目,猶如一支支畫筆,飽蘸熱情,描繪出忻州一幅絢麗多彩的民生畫卷。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