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慶2月28日電 (張旭)“海外對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大,市場拉動了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重慶柒遇星辰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朱濤介紹,自己從事汽車進出口多年,見證了中國從“進口油車猛”到“出口電車俏”的悄然轉變。
作為中國傳統汽車制造重鎮,“汽車城”重慶可謂中國“底特律”。近年來,當地新能源汽車出口增長較快。據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重慶完成電動載人汽車(即新能源汽車)出口1.4萬輛,貨值13億余元人民幣,分別比上一年增長47%、105.4%。
在重慶,一批車商紛紛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產品覆蓋乘用車、牽引車等多種車型。賽力斯新能源汽車主要出口南美、歐洲、北非、亞洲等,已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成戰略合作。長安汽車也在加快東南亞基地、歐洲總部建設,進一步提速“出海”進程。
重慶抓住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機遇,通過供應鏈、產業鏈等多環節賦能“出口電車俏”。
在供應鏈方面,目前,新能源汽車可以通過水陸空鐵四種方式進行運輸。渝新歐(重慶)物流有限公司市場營銷中心銷售經理譚人允說,比較而言,海運時間較長,運費更省;鐵路、陸運及空運相比海運耗時較短,運費更高。譚人允表示,客戶會根據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的運輸方式。
產業鏈方面,在海外部分地區,因充電樁覆蓋率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周期,也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因素。值得關注的是,賽力斯汽車已在摩洛哥、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市場與合作伙伴共同建設KD組裝工廠,深入本地化運營。譚人允認為,這對產業鏈有積極影響,“未來,KD件(汽車零部件)運輸量可能增大”。
“進入‘賽道’的物流企業、外貿商增多,行業或將面臨‘洗牌’。”朱濤說,未來,更加規范、更有信譽度的企業終將留下,助力行業可持續發展。
行業人士表示,中國汽車“出海”正在邁向由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想要更好地“出海”,需要在產品力、品牌力、技術、全球用戶認知度和滿意度等方面完成集體升級,形成規模效應。要做到集體升級,需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下的上游、中游、下游共同努力,持續迭代升級及創新發展,方能共享發展成果。
“重慶有良好的內部機遇和外部機遇。”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說,在內部,重慶汽車產業從傳統低端,已經迭代邁向中高端,研發和產業鏈分工優化布局,將進一步推動汽車產業進入良性軌道。在外部,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運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紅利的進一步釋放,為重慶汽車產業“出海”提供了良好條件。
李敬建議,重慶汽車產業要面向全球市場,進一步加大研發和生產力度,生產更高品質產品。此外,要利用好RCEP制度規則,擴大和深耕國際市場。(完)
(責任編輯: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