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賈樟柯導演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辦北京首映禮,著名作家王蒙,梁曉聲、李洱、徐則臣,評論家張清華,學者戴錦華,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何向陽,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詩刊》主編李少君,詩人王家新,青年作家班宇等出席助陣。

首映禮映前主創及出品方代表合影
此外,導演路陽、霍猛,演員齊溪、章宇、王傳君、黃堯,主持人梁植、李靜等也亮相首映禮。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導演賈樟柯、監制趙濤,片中主要人物梁鴻、段惠芳,藝術顧問林旭東、歐陽江河、廉毅銳,腳本作者萬佳歡,錄音指導張陽,剪輯指導孔勁蕾等主創以及各出品方代表來到現場,與觀眾見面。
“這不僅是一次電影首映禮,更是電影和文學的一次親友相聚。”賈樟柯說。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以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余華和梁鴻作為最重要的敘述者,他們與已故作家馬烽的女兒段惠芳一起,重新注視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展現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

導演賈樟柯
電影對四位作家的成長歷程展現方式不盡相同:女兒和村民們追憶馬烽先生,回望來時篳路藍縷,關照當下國泰民安;賈平凹以個人生活出發,講述的是個人史,也是一部地方史;余華幽默豁達地回顧火熱的80年代,回顧個人在社會時代洪流中如何逐浪前行;梁鴻則聚焦家庭內部情感……他們的故事共同構成了一支文學交響曲,通過18個章節的動人旋律,展現出每一個人都會體驗的、無法回避的生活歷程和情感羈絆。
“我年紀大了,平時一看電影我就打盹,這個電影我從頭到尾都沒有打盹。”觀影結束后,87歲的著名作家王蒙表示,“這個電影是敢干的,別處都靠刺激、靠特技、靠明星,(這部電影)專門不靠這個。”
映后,賈樟柯與梁曉聲、戴錦華、梁鴻、歐陽江河針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進行了對談分享。梁曉聲說:“由三位作家同行,以和自己的成長、和自己的文學成熟緊密相關的、絕對可信的敘述,來把這段歷史講給現在的年輕人聽,這是這部電影的意義和價值。”戴錦華表示,自己對影片中梁鴻的故事深有感觸,她同時認為,觀看這部影片需要了解片中作家、文學,有一定的門檻,這一觀點激起現場討論。
主要人物梁鴻認為,宏大的歷史敘事在私人情感面前就是一個概念,對個人和家庭來說,歷史全部是由他們的情感經歷和個體感受構成的。“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就像我們投入生活體會生活一樣,投身生活的大海去游泳,才能真正發現海水是如何變藍的。”歐陽江河說。
此外,評論家張清華、作家徐則臣、班宇也在發表了自己的映后觀感。 “我特別喜歡這個題目(片名)——《一直游到海水變藍》,最后跟歷史相遇。”徐則臣說,“對個體而言,每個人在生活、在人生包括和故鄉的關系上,我們都是在一直往前游,直到海水變藍。變藍的時候,才能跟最真實的自我相遇。”班宇則表示,他看到片名時想到自己寫過的小說《冬泳》:“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同輩們也能多撲騰幾下,游到海水變藍。”
談到拍攝初衷,導演賈樟柯說,“這部影片不單是關于鄉村,不單是關于文學,我希望這個電影像索引一樣,讓大家回憶起一些往事。”監制趙濤則分享了自己作為監制的心得,“希望通過更多的資源,幫助賈導完成一部以文學家為主人公的紀錄片。”影片主要人物梁鴻、段惠芳都是首次“觸電”,談及拍攝感受,段惠芳表示,這次拍攝讓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更進一步地認識了父親馬烽。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