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0日專電(記者 楊一苗、蔡馨逸)9月19日晚,第三屆國際絲綢之路電影節在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西安市舉行,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等電影節組織者,一起探討了夏威夷、東京、釜山等知名國際電影節的未來走向。
保護和發展本國電影產業,并不斷擴展海外市場,同時展示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電影藝術,是各個國際電影節的基本宗旨。近年來,許多電影節也開始嘗試轉型,在貼近觀眾及培養新銳人才方面不斷發力。
“一個國際性電影節,有責任將本國難覓的海外電影送進國內影院,也應大力向海外推介本地電影。當前,多數電影節都在試圖將本土化與國際性相結合。”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名譽主席恰克·伯樂說。
創辦于1977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是亞洲最早的電影節。據該電影節協會總監高思雅介紹,香港國際電影節一直致力于將亞洲影片和華語影片向全世界推介,近幾年則越來越關注觀眾的感受,通過邀請著名導演和演員,讓觀眾感受電影的拍攝和制作過程,以此提高普通民眾的參與度。
而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則在發掘和培養新銳導演上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釜山國際電影節創始人金東虎說:“我們通過建立教育機構、設立籌資平臺等方式支持新銳導演,亞洲很多有才華的年輕電影人以釜山為起點,成為全球知名的制片人或導演。”
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成員、演員陶虹認為,加強中國電影行業與國際對話,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是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目標。“從今年的600余部參評影片來看,關注現實、文化多元、國際化視角也是本屆電影節的鮮明特色。”
中國作為高速增長的電影市場,正不斷受到各國際電影節的青睞。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達到440億元,城市影院觀影人次超過12億。
恰克·伯樂說:“我們邀請過張藝謀、顧長衛等許多優秀的中國電影人參加夏威夷國際電影節,希望能夠以中國為起點,為美國的影院找到亞洲的電影。我們已經與上海國際電影節建立了交流項目,鼓勵更多青年學生能參與到電影全球化之中。”
“如何在全球化與本地化、藝術電影與商業電影、觀眾需求與電影創作等方面找到平衡點,是決定國際性電影節的未來走向需要思考的問題。”高思雅說。
(責任編輯:王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