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技術論壇暨“光影未來”電影科技單元啟動式前天在京舉行。這場行業峰會匯聚政產學研各界“最強大腦”,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電影強國之路”為主題,在政策解讀、項目發布、思想碰撞中,正式拉開中國電影科技突破與產業升級的全新序幕。
發布“北京成果”
活動現場,五位來自頭部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代表陸續登臺,發布五大展現電影與科技融合的“北京成果”。從內容創作到制作流程,從文化傳承到工業升級,技術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重構產業邏輯的核心驅動力。博納影業打造首部AIGC科幻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昆侖萬維發布全球首個AI音樂推理模型“Mureka O1”,倍視傳媒系統展示AI在影視動畫制作流程中的全鏈條應用,北京電影學院與生數科技聯合推出“超高清中國元素影像生成大模型”,吉林動畫學院發布“智能仿生技術”,充分展示了影視科技融合的最新圖景。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電影事業在創作生產、宣傳發行、消費市場、藝術教育、產業研究等領域有著深厚積淀與優勢資源,各項產業發展指標位居全國前列。2024年,北京電影備案立項775部,成片240部,占全國四分之一以上。17部京產電影票房過億,占全國55部過億國產影片31%。北京注冊運行的影視企業有11000余家,有300-500家年度票房排名前50影片的出品企業。
作為科技創新中心,北京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策源地和產業高地。2024年,北京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相關企業2400+,占全國近一半。其中獨角獸企業36家,占全國超半數,位列全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16家在京單位獲評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
成為“夢工廠”“試驗田”
北京是電影創作的“夢工廠”,也是技術創新的“試驗田”。近年來,北京市充分調動各種政策手段,積極優化行業生態、激活市場資源、搭建交流平臺,不斷推動電影行業在創作生產和融合創新上出新出彩出成果,努力建設人才薈萃、創作活躍、市場繁榮的國際影視高地。會上,北京市委宣傳部和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分別就北京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支持電影產業技術升級的相關政策進行了發布和解讀。
2024年2月,《關于推進新時代首都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出臺,重點聚焦“創作引領、創作扶持、技術創新、攝制服務”,鼓勵生產更多主流題材和體現主流價值,具有價值引領力和市場號召力的優秀作品;加大創作資助扶持力度,每年增加2億元用于支持優秀項目創作生產;推動更多技術含量高、創新優勢突出的影視基地建設,鼓勵影視劇組在京拍攝和制作。
2024年11月,《關于培育新型文化業態 大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若干措施》出臺,進一步明確未來5年發展方向。重點聚焦影視、網絡視聽、演藝、出版、文旅、文博、媒體融合等7個領域,帶動文化產業實現結構優化和業態創新。
今年1月,《北京市科技賦能文化領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發布,從技術融合創新、文化設施升級、標桿應用落地、生態創新發展4個維度出發,預期到2027年底,突破一批融合創新技術、實現5項以上重大標志性文化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升級,打造10個以上科技賦能文化標桿應用場景,促進100項以上新技術新產品應用推廣,建設一批融合示范基地和產業園區,切實推動文化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不斷優化扶持精準性和產出效益,北京影視攝制服務機制不斷完善……這些推進影視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文化領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扶持政策,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具體可行的保障。
推進新時代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北京正在用科技打造影視行業的“超級引擎”。展望未來,北京將繼續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越、包容和開放的創業土壤,催生更多先進的融合創新成果、更多激蕩人心的優秀作品,為電影強國、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北京力量。記者 袁云兒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