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南寧
寧武地處忻州北中部,屬晉西北地區。由于戰略位置的重要,1466年(明成化二年)朝廷設立了“寧武關”,守關軍政要員多為京師直接派遣而來,隨軍家屬的增多也帶來了當地商業的繁榮。但寧武城鎮市井格局的形成,卻是在清代的初中期。據史書記載,1645年(清順治二年)朝廷設“寧武營”,乾隆年間審定戶口共有:寧武府土著民二萬二千五百七十戶,男女共十二萬六千四百十六口。1725年(清雍正三年)置“寧武府”,當時寧武府城規模宏大,設有一至九百戶街,每百戶轄一條街,主要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商販交易頻繁,市場也比較繁華。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各種藥堂店鋪,隨之發展興盛起來。
據考證,從清道光年間至民國初期,寧武的各種藥堂醫鋪有30余家,大部分為民間私人開設。晚清時期,藥堂店鋪雖多以“堂”或“鋪”冠名,但規模和范圍都不大,無法與大藥堂相比。例如中國在明清時期就有著名的四大藥局:即北方之“同仁堂”,西北之“時濟堂”,南方之“胡慶余堂”,廣東之“杏和堂”等。寧武的藥堂醫店,雖屬民間個體經營,卻極大地方便了當地百姓的基本需求,也對后來地方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年藥堂店鋪的掌柜往往是“身兼數職”,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邊看病邊賣藥。每家店鋪一般只有二三人,以祖傳經營為主,有的是父看病,子司藥;有的是兄看病,弟司藥;有的是師傅雇一個小伙計當徒弟;有的店鋪是當地財主出資,請坐堂醫生看病;還有專門賣藥的藥鋪,用草藥自制膏、丹、丸等中成藥,自己行醫出售。醫生大致分為三種:一種是有文化的秀才或貢生學醫者;一種是先抓藥后學醫看病者;另一種是以學徒身份入行,出道后從醫看病。在寧武的一些農村,看病醫生多為“半農半醫”,多以針灸為主要療法。凡有醫生看病的藥鋪,一般只收藥費,不收“號脈禮”(“診療費”)和“出門禮”(“出診費”),但藥費比較貴,配方也非常講究,有“藥無信不出門”之說;而只看病不賣藥的店鋪醫生,收“號脈禮”(“診療費”)和“出門禮”(“出診費”)。在農村行針灸術的醫生,看病不收費,過時過節患者或家屬會請醫生吃飯,看好病者送些禮物給醫生;凡醫生給認識的人看病,一般不收現金,到冬季統一算賬;而對不認識者看病,則需要當場交費。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都有了新的發展,醫藥衛生也有了新的變化,有的地方除了“中醫中藥店鋪”,開始有了“西藥房”的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