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薛楓)“祖國山河美不美,全靠導游一張嘴。”旅游教科書上說,“導游是旅游業的靈魂”,但游客抱怨導游素質不高,“黑導游”、“強迫購物”、“甩團”之聲此起彼伏。究竟是何原因,讓曾經風光無限的導游職業走入如此尷尬境地?未來,導游職業的發展方向又該如何?
不愿被稱為“導購” 一線導游期待改革
據了解,目前,國內導游分為簽約導游和兼職導游兩種。前者歸旅行社管理,有底薪和保險,勞動權益相對有保障;后者屬兼職人員,無固定收入、無社會保險、工作穩定性差。
國家旅游局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取得導游資格證的人數逾80萬人,其中兼職導游人員數量占全國導游人員總數的70%左右。顯然,兼職導游已經成為各地旅游接待的主體力量。
“沒入行之前,也覺得做導游挺好,可以免費到各地游玩,但真正入了行,干了幾年后發現,做導游其實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風光。” 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導游朱翔告訴記者,現在大部分導游的收入要“仰仗客人消費”,才能獲得生活的基本所需。“一般旺季會多賺一點,淡季時收入會很少,入不敷出。”
“導游也不想變成導購。人均數百元的‘坑’,不想虧本,就只能想辦法賺錢填坑,而游客消費購物無疑是最直接獲得收入的方式。”兼職導游員孫國英說,那些團費明顯低于成本的幾百元甚至幾元的低價團,往往是由組團社組織游客,地接社從組團社手中買團,導游再先自己墊付費用從地接社買“人頭”。對于導游而言,是負債接團,“如果通過導游管理體制改革,讓導游回歸到靠服務賺錢,我會考慮從兼職導游變成專職導游”。
“作為導游,我不想帶‘填坑團’、‘裸奔團’!天天購物,如何帶好團隊?”從業16年的南京西祠翻譯導游有限公司兼職導游員何代序說,她期待拿到體現導游價值和工作付出的合理的導游服務費,而不因客人不購物,白白付出辛勞,還得自己貼錢來回路費。“對于導游這個職業的熱愛從未減褪過,我心目中的中國旅游業是美好的,隨著導游體制改革序幕的拉開,我心目中的這份美好似乎越來越清晰了。”
給導游松綁 不會影響旅行社生存
據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發布的數據,經初步測算,2015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超過41億人次。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一個現狀不容忽視,就是靠旅行社出行和散客自由行的比例在不斷加劇。據了解,目前在全國平均是3:7的關系,即每10個游客中,有7個人是選擇自由行的方式。
“現在隨著散客自由行的發展,再把導游和旅行社捆綁在一起,無論是執業范圍還是執業通道,其實都是不暢通的。”攜程旅行網客服總監錢軍說。
“目前全國近2.7萬家旅行社中,大多數都是小旅行社,其實也‘養不起’導游。”上海錦江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明告訴記者,以錦江旅游來說,專職導游約50人左右,每年在導游人力上的支出在400萬至500萬元,忙的時候這些導游仍然不夠用,淡季的時候他們又沒有足夠多的團可以帶。“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實施后,如果導游自由執業實行,企業的選擇權會更大一些,不用和所有導游一一綁定,成本會降低不少。”
“對于導游管理體制改革完全不用恐慌,據我所知,旅行社方面目前并沒有特別大的議論。”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導游領隊管理部經理韓震霄說,以上海出境游為例,去年上海出境游總人次同比增長23.1%,而通過旅行社的同比增長了62.3%。“從目前來看,游客出行離不開旅游社。”
南京德高國際旅行社副總經理孫俊認為,導游管理體制改革是大勢所趨。改革政策實施后,旅行社為吸引優秀導游人才,必定會加大導游培訓方面的投入,提高導游待遇等基本保障,從而改變過去只顧降低團隊操作成本,不顧導游服務質量,克扣導游服務費,甚至強迫導游交人頭費買團的亂象,能夠有效遏制零負團費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