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到的“鄉村旅游+”,傳統農牧漁業加快轉產轉業,浙南地區鄉村旅游迅速發展,呈現“詩畫浙江南大門,山海蒼南春來早”的動人局面。
后槽村是一座普通的小漁村,在經歷了“一打三整治”的倒逼后,當地村民“眾籌”建設了海螺度假村,經營一年多時間就讓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了2000元。后槽村村民徐立新說,2016年海螺度假村游客接待量達5萬多人,尤其是夏天生意好的時候,客房都要提前1個多月預定。“我們之前都是漁民,也是摸索著開發度假村,現在逐漸熟悉經營了,計劃擴大度假村的規模。”徐立新說。
為增加房源,后槽村陸續把一些閑置舊房打造成特色民宿,目前已有超90%的村民報名改造。他們的這些做法,和2017年中央1號文件中提到的“鄉村旅游+”的指導精神不謀而合,更加激發了他們加快加大發展鄉村旅游和轉產轉業的信心。
數據顯示,剛剛過去的2017年春節假期旅游期間,浙江蒼南全縣各主要景區、鄉村旅游點游人如織。可喜的是,這個春節假期旅游的總接待量同比增長高達44%,旅游總收入同比增長40%。偏于一隅的浙江蒼南全域旅游迎來了2017年春節的開門紅。

山海蒼南,資源稟賦彰顯獨特
素有“浙江美麗南大門”之稱的蒼南,總面積126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168公里,擁有“中國印刷城、中國禮品城、中國塑編之都、中國紫菜之鄉、中國蝦皮之鄉、中國四季柚之鄉、中國蘑菇之鄉、中國席草之鄉、中國梭子蟹之鄉、中國人參鹿茸冬蟲夏草集散中心”等14個國家級金名片。
在浙江省旅游局公布了首批25個“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縣(市、區)”創建名單,蒼南名列其中。
蒼南全縣景區總面積210平方公里,旅游資源獨特而豐富,其中“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達160平方公里,由漁寮、炎亭、玉龍湖、玉蒼山、莒溪五個景區和蒲壯所城景點組成。目前全縣擁有各種形態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31處,自助旅游營地驛站7家,省級以上蔬果采摘旅游基地3家。
在蒼南,山戀著海、海依著山,在山海依偎之間,具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抗倭遺址、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蒲壯所城,已有600多年歷史、浙南古民窯的“活化石”碗窯古村,位于擁有600多年采煉民礬歷史世界礬都“礬山”、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獎”的“福德灣礦工村”等,更是搖曳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之美。

強村富民 轉產轉業重揚新帆
鄉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全面提升和促進了蒼南社會經濟發展,受益最大的是積極投身于“轉產轉業重揚新帆”的村民。
擁有“漁竂大沙灘、霧城沙灘”等獨特濱海旅游資源的馬站鎮漁竂村和霧城村,現全村約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村民在從事旅游業,人均收入3--5萬左右,村集體收入有數十萬,且每年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在遞增。原來的漁民轉產轉業做民宿、客棧和農家樂等旅游服務,好的一戶人家一年就能賺幾十萬元。由于全村旅游業的發展,很多以前常年在外經商和打工的村民都紛紛回到本村從事旅游服務業,濱海的一間民房原來30--50萬元沒人買,而如今增值到100多萬元,村民還不樂意賣。在五鳳茶園,原來單一農耕型的種茶、采茶、賣茶,也正在全面朝“旅游+農業”的方向轉型發展,每到節假日“賞茶、品茶”的休閑度假型游客紛至沓來。
為修復振興“浙南魚倉”,蒼南打出了轉型“組合拳”,在開展“一打三整治”專項行動的同時,爭取省市補助資金6730萬元,出臺《蒼南縣取締涉漁“三無”船舶和漁民轉產轉業實施方案》,對棄漁上岸的漁民,連續三年給予每人每年5000元轉產轉業或困難補助。同時,蒼南依托168公里黃金海岸線自然景觀優勢,進一步開發養殖、觀光、休閑旅游產業,啟動馬站后槽海螺度假村、赤溪棕櫚灣營地等旅游項目開發,幫助漁民轉產轉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責任編輯:王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