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8日電(錢春弦)“全域旅游”寫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全域旅游正式進入國家戰略體系,各地立足省情區情市情,呈現百花齊放、全面推進的格局。
國家戰略:從生氣勃勃的實踐中來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全域旅游”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域旅游進入國家戰略體系。這背后是近年來各地因地制宜,理念創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服務方面的生動實踐。
一些部分代表委員表示,全域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凸顯了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中的地位,將為旅游業發展注入嶄新活力。
國家旅游局提出“全域旅游”兩年多,正在地方實踐中獲得巨大生機和活力。全國人大代表、寧夏自治區副主席王和山表示,作為全國第二個全域旅游示范省區,寧夏正按照“全景、全業、全時、全民”的全域旅游發展模式,構建新型旅游發展格局。以“全域化空間布局、全體驗產品體系、全鏈條產業集聚、全域交通暢達網絡、全覆蓋公共服務體系及全媒體營銷網絡”為建設體系,寧夏5個市,22個縣區,全都要發展全域旅游。寧夏已制定全域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將全力推進公共服務完善工程、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健全監管機制、推動旅游與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序推進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設。
“全域旅游正使寧夏旅游業進入持續健康發展快車道。2016年,全區接待國內游客突破21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7.3%、30.2%。”王和山說。
全域一體:溝通城鄉融和產業
“全域旅游”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不是刻意追求的概念。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旅游局局長王文娟表示,近年來,在“全省大景區”理念下,浙江省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走出了一條山水林田湖一體化的全域旅游之路。從美麗鄉村建設到“五水共治”,從產業融和到海陸統籌,每一個縣、鄉、村都在成為宜旅、宜居的休閑勝地。“浙江省10多萬平方公里陸地、26萬平方公里海域,都在成為旅游休閑目的地。更重要的是,全域旅游發揮了綜合帶動作用,促進了農業、林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全面提升。”
由于溝通城市和鄉村的供給與消費,“全域旅游”正在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橋梁。全國人大代表、無錫靈山集團董事長吳國平說,全域旅游是由鄉村旅游、觀光旅游、休閑旅游聯合起來,吸引大量游客的進入,可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這樣一個全業態旅游的形式,同時可帶動地區的經濟社會的發展。馬山是坐落于太湖邊的一個島,由于環境政策的限制,不允許經濟開發,避免污染環境。通過發展旅游,每年有500多萬人次的游客進山游覽,當地村民靠農家樂、農家菜發家致富,全域旅游成為促進老百姓致富的平臺。
全國政協委員、錦繡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管飛認為,全域旅游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因為全域旅游契合旅游業發展趨勢。傳統旅游景點,主要依托稀缺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等,這些資源是稀缺的,每到節假日,各大景區無不人滿為患。“要將旅游從景區內擴展到景區外,在廣大城郊、鄉村,大力建設各具特色的旅游小鎮,發展鄉村游、休閑游,推進全域旅游。”
以人民為中心:市場機制與公共服務雙管齊下
業內人士認為,全域旅游,市場是基礎。2016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迎接“大眾旅游”時代。“大眾旅游”為全域旅游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
根據國家旅游局數據,2016年全年旅游總收入預計達4.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6%,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達11%。景域集團董事長、驢媽媽旅游網創始人洪清華認為,立足市場,全域旅游要將“單一型、孤島型”旅游景區打造成為全域聯動型和擴散型景區,告別“門票經濟”。
“全域旅游”要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兩會期間,國家旅游局《“十三五”全國旅游公共服務規劃》對外公布,規劃要求全面構建與大眾旅游新時代相匹配的結構完善、高效普惠、集約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蓋、標準規范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十三五”期間全國將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優化旅游交通便捷服務體系、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務、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構建國民旅游休閑網絡、加強旅游惠民便民服務、構筑旅游安全保障網、優化旅游公共行政服務、推動旅游公共服務走出去。
“行走的產業”需要“行走的服務”。交通運輸部、國家旅游局、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開發銀行六部門《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出臺,2020年全國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旅游交通運輸體系。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說,隨著全域旅游全面深入發展,旅游與交通融合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強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客觀趨勢,“快行慢游”的全域旅游體系正在向我們走來。
(責任編輯:王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