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1日電(郭香玉)近幾年,全國森林旅游事業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就全國森林旅游的發展態勢、方向轉變等問題,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到2020年,旅游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游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森林旅游是我國旅游業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預計2017年,森林旅游游客量占國內旅游人數的比例接近30%。
“森林旅游已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林業朝陽產業,它是繼經濟林產品種植與采集業、木材加工與木竹制品制造業之后,年產值即將突破萬億元的第三個林業支柱產業。”劉東生說,森林旅游正從林業自身辦產業向全社會辦產業轉變,朝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方向發展。
劉東生表示,當前,全國森林旅游正從以觀光旅游為主向多業態并重方向轉變,在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森林體驗、森林養生、森林康養、山地運動、冰雪旅游等一大批森林旅游新業態得到了很大發展,并深受公眾喜愛。
《規劃》指出,拓展森林旅游發展空間,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國有林場等為重點,完善森林旅游產品和設施,推出一批具備森林游憩、療養、教育等功能的森林體驗基地和森林養生基地。鼓勵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鎮”,助推精準扶貧。
劉東生說,“十三五”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攻堅時期,也是全國天然林全面禁伐后林區亟需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截至目前,以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沙漠公園為代表的各類森林旅游地數量已超過 9000處,總面積約150萬平方公里。多年的實踐表明,發展森林旅游,是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最佳途徑。
據國家林業局統計,2016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2億人次,森林旅游占國內旅游人數的比例超過27%,創造社會綜合產值9500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近7億人次,創造社會綜合產值9500億元,同比增長16.7%,創造社會綜合產值5500億元。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依托森林、濕地、荒漠和野生動植物資源開展的森林旅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青睞,對休閑度假、健康養生、文化體驗等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另一方面,我國的好山好水很多,自然與人文遺產豐富,但大部分森林旅游地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劉東生認為,為了更好滿足公眾的多樣化需求,森林旅游消費市場正向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發展。在森林旅游發展空間拓展方面,國家林業局積極培育森林康養、森林體驗、森林養生、濕地旅游、冰雪旅游、沙漠旅游以及生態露營、山地運動、叢林穿越、研學旅游等一大批森林旅游新業態,森林旅游產品日趨多樣化。
同時,國家林業局正堅持不懈地推動森林旅游的健康快速發展,不斷挖掘森林旅游在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助推精準扶貧和促進林業轉型發展中的巨大潛力。
(責任編輯: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