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人均出游次數已達3.7次,旅游成為衡量現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被列為“五大幸福產業”之首。于是乎,關于旅游的一些新的命題也紛紛出現:旅游是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幸福產業、旅游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剛需等。旅游“三感”也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理念。什么是旅游“三感”?游客如何獲得旅游“三感”,這對景區又有什么意義?筆者想就此探討一番。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合稱旅游“三感”。“三感”的關系是辯證關系,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安全感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安居才能樂業,然后才會有獲得感,獲得感達到或者超過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幸福感。
筆者以為,旅游“三感”的獲得重點在于旅游景區,因為景區才是絕大多數旅游活動的落腳地、承載地,在幫助游客獲得、提升“三感”方面,景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詞意上來說,安全感不難理解,“獲得感”表示人們獲取某種利益后所產生的滿足感。“獲得感”不僅是物質層面的,也有精神層面的,但顯然這里的“獲得感”一詞已經出現了引申意義: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帶來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在精神層面要讓每個人有追求、有收獲、有尊嚴、更體面。
“幸福感”則源自于“幸福”。幸福一般認為有兩個含義:一是作為名詞,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二是作為形容詞,表示生活和境遇稱心如意。“幸福感”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并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由于幸福是一個很復雜的心理過程,因此對于幸福的詮釋涉及了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但有時候幸福很直白,它只是一種感覺,一個相對概念。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斷增加。旅游是一種集健康、休閑、娛樂于一體,游客參與度高、門檻低,人人都可以自得其樂的活動,大眾旺盛的需求大力推動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旅游今日的繁榮景象,讓旅游成為“幸福產業”之首。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三感”一直是旅游業界探討的問題。從觀光旅游到休閑度假,再到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其變化軌跡實際上就是對旅游“三感”的不斷思考和覺醒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伴隨著每一個概念的演進,旅游行業,尤其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產品開發、服務質量方面都有相應的改進和提高。從景區的硬件建設來說,改革開放后的40年,旅游景區的通達度、美觀度、美譽度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特別是借助“廁所革命”的創新推動,景區形象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景區的廁所環境大為改善,有些廁所甚至成為景觀,比如四川樂山的旅游廁所,經常成為游客拍照的焦點。
此外,高大寬敞的景區游客中心也不再是過去單純意義上的售票點,里面不僅有小賣部、急救室、放映室、游客休息室等服務場所和設施,有的景區更直接將游客中心與圖書館合二為一,將其打造成了獨特的文化園地。景區周邊道路大為改善,如貴州赤水的佛光崖、大瀑布、燕子洞周邊有長達168公里生態步道,每年都有游客專門來這里體驗徒步之樂;陜西沿黃公路貫通,游客沿途可以盡覽香爐山、白云山、石城、壺口瀑布等黃河中游峽谷美景,大大提升了旅游安全感和獲得感。
從產品開發的角度來講,豐富的產品類型可以提升旅游景區的服務品質。
不少景區在游覽解說中下功夫,增加知識含量,讓游客,尤其廣大中小學生和家長擁有獲得感。水鄉烏鎮推出了“童玩節”活動,把多種童年老物件搜羅到一處,幫助游客找回童年的感覺。一些景區還開發出新鮮有趣、參與性強的旅游產品,提升游客的滿意度。如上海迪士尼、廣州長隆等主題公園,都在游客參與度上下足功夫,效益與口碑雙豐收。也有景區在文創產品開發中求新求變,比如福建閩西土樓模型、貴州赤水大瀑布的立體三維明信片等,豐富游客體驗的同時,也活躍了文化傳播的形式。
不過,當下,國內依然還有許多景區在提升“三感”方面做得不夠,導致游客體驗性較差。如今,旅游已從曾經的奢侈品變為必需品,成為衡量民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標志。因此,筆者認為,景區應該及時采取措施幫助游客獲得、提升旅游“三感”。
筆者建議,景區應加大景區內部及周邊環境治理力度,給游客帶來安全感。如,完善景區預警和救援機制,提高景區安全保障力度,讓游客游得安心。此外,還要重點整治景區價格亂象,對門票、導游、購物等內容應制定統一標準,明碼標價。
同時,在旅游產品設計、研發上多下功夫,增加游客的獲得感。旅游產品研發上要盡量做到“符合游客需求,產品有特色”。比如福建閩西的土圍樓模型,材質不貴、價格公道,精巧而獨特,很有感覺,值得學習。同時,景區應多設置一些可供游客參與的項目,吸引游客實地體驗。來源:《中國旅游報》
(責任編輯:盧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