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靜樂。 袁晉峰攝
冬日的山西靜樂汾河川國家濕地公園,蘆葦搖曳,靜謐安然。突然幾只綠頭鴨撲騰著翅膀從河心島嬉鬧而出,歡快靈動,引得游人紛紛駐足。
“這些淘氣的小家伙是這里的???。除了它們,還有鴛鴦、黑鸛、天鵝等,有的還在濕地安家落戶了。隨著生態的變好,這里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目前增加了51種,其中鳥類就有39種。我們鵝城又名實相符啦。”靜樂縣神峪溝鄉張貴村村級林長謝建德邊巡查邊說。
四季如畫的濕地公園只是靜樂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靜樂縣堅持“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以林長制為抓手,持續優化創新生態治理體制機制,拓寬綠色發展途徑措施,全面構建科學合理的森林資源保護與發展體系,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筑牢綠色發展根基和生態安全屏障。
構建了三級林長責任體系,實行了基層林長+護林員定點看護制度,實現了“369名林長+護林員”對150萬畝林地的分級管理全覆蓋,進一步扎牢林草資源保護網。去年,靜樂縣被確定為我省5個林長制激勵縣之一。在林長制的引領下,靜樂縣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目標,把荒山增綠與區域性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實施“管綠、增綠、護綠、用綠”工程,使汾河兩岸及其七大支流綠色顯著增加,逐步建成了慶魯溝、黃金山、風神山、天柱山等一批山清水秀的生態工程。
良好的生態正是從這一條條溝、一座座山的綠色滾動開始。如今,全縣森林面積10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13.09%。春游汾水如碧、夏賞百花似錦、秋聽松濤陣陣、冬觀飛鳥翩躚已成為靜樂的生活常態。靜樂縣擁有了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最美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國天然氧吧、山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耀眼名片。
這些年,靜樂縣開始積極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將綠化與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把綠化過程變成富民增收過程??h林業局牽頭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2500畝和“庭院經濟”種植示范村14個,建設“森林村莊”53個。
“我們選擇山楂作為全縣經濟林特色產業來推動,規劃了2個山楂規?;N植區、14個山楂種植小型示范區、29個“庭院經濟”山楂種植示范村,總計種植山楂958畝。林業局還與山西大學林科所山楂研究團隊合作,全程為林農提供技術指導?!笨h林業局局長趙彥峰說。山楂項目實施后,僅合作社造林施工就帶動70戶210人就業,人均增收4500元。山楂掛果后,可為村集體增收30余萬元。
良好的生態也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當地積極探索“林業+旅游”等發展路徑,在汾河川濕地公園及周邊村實施凱森智慧康養項目和示范村建設項目,以汾河綠色生態長廊為軸,輻射帶動全流域3個鄉鎮18個村發展“庭院經濟”、農家樂、垂釣、采摘園等,吸引游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享受天然氧吧的舒心與愜意。汾河沿線這個曾經的生態脆弱區正在成為生態旅游區、生態休閑區、生態康養區。
本報記者張麗媛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