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鶴崗市的名字,易讓人望文生義——“鶴立山崗”,詩意滿滿。但鶴崗卻有一個別稱“中國鹿城”。原來,“鶴崗”源于滿語“鶴立岡”,意為“圍鹿的柵欄”或譯為“馬鹿圈”。鹿、鶴寓于一名,倒是平添了幾分“仙氣”。
鶴崗還有一處位于黑龍江上、宛如仙境的風景地,名字也很奇特,就是被譽為“黑龍江最美江段”的“龍江三峽”。“龍江三峽”位于鶴崗蘿北縣境內,屬中俄界江段。黑龍江水蜿蜒流淌,切割小興安嶺,孕育出秀美的龍門峽、金龍峽、金滿峽。其中金龍峽還包含龍頭峽、龍騰峽、龍鳳峽三段次級峽谷,形成“大峽套小峽”的獨特地貌。“龍江三峽”長62公里,江面最窄處僅300米,岸上觀為江、船上看似峽、高處望成湖、空中覽如龍。乘船游“龍江三峽”,兩岸中俄兩國景致美不勝收。
兩岸這一側是鶴崗,與俄羅斯唯一自治州——猶太自治州十月區的阿穆爾捷特鎮隔江相望。鶴崗一側江岸的蘿北口岸,是距哈爾濱最近的沿江口岸。近年來,鶴崗依托口岸、交通等資源,著力打造“龍江三峽”中俄猶文化旅游集合區,開發游船觀光、俄猶風情體驗、中俄互市旅游貿易區等項目,拉緊周邊經貿往來、人文交流紐帶。曾以“煤城”著稱的鶴崗,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中外交流,勾勒出一幅“國際范兒”十足的轉型發展新圖景。
一位位外籍友人——
見證蝶變的暖意
碧綠荷葉鋪滿荷塘,粉白荷苞悄然綻放,偶有蜻蜓點水,湖面泛起漣漪。
初秋時節,鶴崗市天水湖公園水天一色,更添秀麗。
烏干達籍教師麗薩,在鶴崗工農區佳音英語學校任教已有7年。閑暇時,她喜歡和同事侯金爽一起,在城市隨處可見的公園里散步。“7年時間,我和朋友們親眼見證了這座城市變得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溫暖。”她說。
“前陣子我腸胃不舒服去醫院就診,醫生耐心詢問病情,消化科醫生還能用流利的英語和我溝通,整個過程特別順暢。”這幾年,麗薩明顯感覺到鶴崗公共服務水平在提升,無論是在商場還是政務窗口,都能遇到懂外語的工作人員,“這種變化,讓我們這些外國人更有融入感。”
來自喀麥隆的鮑里斯在鶴崗生活3年,已把這里當作第二故鄉。去年,他的妻子在鶴崗市人民醫院順利生產,讓他對鶴崗的“溫度”更加難忘。
“我和妻子都不太會說中文,但從產檢到生產,醫院全程安排懂英語的志愿者協助,醫護人員更是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鮑里斯說,“這讓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鶴崗日益濃厚的國際范兒,藏在貼心的公共服務里,也體現在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中。
“鶴崗蘿北機場建成后,我們出行會更便捷,也能邀請更多朋友來鶴崗看看了。”麗薩說。鶴崗蘿北機場項目是國家“十四五”民用航空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建成后將開通至北京、上海等樞紐城市的航線,進一步打通鶴崗與外界連接的空中通道,為城市對外開放搭建起新的橋梁。
如今,像麗薩和鮑里斯這樣扎根鶴崗的外籍人士越來越多,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細微變化,是這座東北邊城開放包容的鮮活印證。“這里的人們熱情友善,城市充滿活力。”鮑里斯抱著剛滿周歲的孩子說。
一場場文體盛事——
奏響交融的和弦
說起在鶴崗最喜歡的東西,鮑里斯脫口而出:“鶴崗小串!”
今年8月,黑龍江省燒烤職工技能大賽暨第三屆鶴崗小串燒烤競賽在鶴崗舉行。俄羅斯代表隊廚師亞基莫夫·維亞切斯拉夫·亞歷山德羅維奇首次參賽,燒烤架前圍著不少特意趕來的食客,鮑里斯也是其中一位。
“我帶來了餐廳里的俄羅斯秘制醬料,搭配鶴崗本地的牛肉,這味道絕了!”亞基莫夫熟練地翻動肉串,金黃的油珠滴落炭火上,滋滋聲響中香氣四溢。
近年來,一場場充滿國際范兒的文娛活動在鶴崗舉行。從煙火繚繞的燒烤盛宴,到界江文化旅游節,從中俄少年籃球賽,到街頭巷尾的文化互動,文化交流無處不在。
今年7月,第八屆中俄界江文化旅游節在蘿北縣開幕。俄羅斯遠東藝術團的演員身著民族服飾,伴著《喀秋莎》的旋律翩翩起舞。“我每年都來參加,這里的文化氛圍太好了!”俄羅斯游客葉卡捷琳娜舉著手機,拍攝中俄游客手拉手共跳一支舞的歡樂畫面。“阿穆爾河(中國稱“黑龍江”)是俄中兩國界江,更是連接兩國人民的紐帶。”猶太自治州比羅比詹市第一副市長霍爾科夫斯卡婭·奧爾加·阿納托利耶夫娜說。
冬天的鶴崗,同樣充滿中外交流的暖意。2024年2月,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的青少年組團從蘿北口岸入關,開展為期3天的“文化藝術交流 中俄世代友好”主題活動,開啟充滿民族風和國際范兒的“冰雪+”跨境研學游。
160名俄羅斯青少年,通過藝術交流、文藝演出、繪畫展出、實地參觀等,感受鶴崗的多彩活力和中俄文化的交融,用“文化藝術”這一通用語言交流,進一步拉近彼此距離。第二次來鶴崗的索菲婭和娜希雅說,鶴崗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資源,她們非常喜歡這座城市。
“兩國人民在互動中加深了解、增進情誼,為中俄關系發展注入新活力。”鶴崗市外事辦主任郎偉秋說,未來還會推出更多中外交流活動,讓這座城市成為中俄民間友好的“橋梁”。
一處處文旅場景——
彰顯經濟的活力
清晨5時,“龍江三峽”上薄霧尚未散盡,上海游客潘旭已經架好相機。鏡頭對準的,是江對岸若隱若現的俄羅斯村莊和緩緩流過的江水。“北緯47度的夏天,清涼得像天然空調房。”他說。
在名江中醫養生度假中心,他遇見一位特殊的“驢友”——來自俄羅斯的季馬。季馬剛體驗完中醫推拿,用略顯生硬的中文贊嘆:“界江的空氣、中醫的神奇,是最好的療養。”
潘旭很好奇。工作人員笑著解釋,這是今年新推出的中俄康養套餐,把俄羅斯傳統桑拿和中醫艾灸結合起來,特別受歡迎。“這個套餐已經吸引3000多名俄羅斯游客體驗。”中心負責人關宏宇介紹,顧客回頭率高達65%。
傍晚,潘旭逛到江畔的美食廣場。鐵鍋燉江魚的香氣撲面而來。他毫不猶豫地買了真空包裝的“三花五羅”(東北地區對八種淡水魚的統稱)熏江魚禮盒。“上海的朋友很喜歡黑龍江的野生江魚,”他說,“這里的包裝還印上了中俄雙語的漁家故事,有特色,送人很合適。”他還購買了印著中俄風情圖案的文創冰箱貼和首飾盒,“這些都是爆款,我給朋友帶了不少。”
“今年推出的21款文創產品中,以旅游景點為原型的冰箱貼、采用俄羅斯套娃工藝的首飾盒等產品十分受歡迎。”蘿北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姜南介紹,他們正與哈爾濱師范大學合作,未來將開發更多融合中俄元素的文創產品。
潘旭旅程的下一站是蘿北口岸。在口岸附近的互市貿易區,他看到了邊民合作社的繁忙。“現在口岸和以前不一樣了,通關貨物多了好多。”合作社負責人孫書文說,從俄羅斯進口的膨化大豆粉被加工成豆油和豆粕,銷往國內外,“咱邊民也從‘過路財神’變成了‘深度參與者’。”
不遠處的30萬噸泥炭加工項目正在推進,用的是俄羅斯泥炭和中國技術,生產出的營養土在長三角供不應求。“這不再是簡單的買和賣,”蘿北縣富潤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經營的泥炭工廠聯絡人孫聿打趣道,“這是把一條江變成了共同發展的流水線。”
夜幕降臨,潘旭再次來到江邊。對岸,阿穆爾捷特鎮的燈光星星點點。他說:“這里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有一種獨特的活力。”這也是許多來到鶴崗的外地人和外國朋友共同的感受。這活力,是中醫與桑拿的混搭,是江魚與文創的結合,是口岸邊民忙碌而充實的身影。
一江碧水見證轉型路,兩岸情誼續寫新篇章。從“煤城”蝶變中完善的城市功能,到文體活動里交融的中外文化,再到蘿北口岸蓬勃的合作經濟,鶴崗的國際范兒融入城市發展的血脈。這座“龍江三峽”畔的城市,正以中外文化集合區為支點,架起友誼之橋,暢通合作之路。
鏈接·黑龍江鶴崗
鶴崗市地處黑龍江省東部,東抱廣袤的三江平原,西枕巍峨的小興安嶺,南銜秀美的松花江,北倚壯闊的黑龍江。這里素有“煤城”歷史印記,更因“龍江三峽”聞名。近年來,依托良好的自然環境和區位優勢,鶴崗著力打造“龍江三峽”中俄猶文化旅游集合區,加速城市轉型進程。
作為黑龍江省對俄羅斯開放的前沿,鶴崗有235公里的邊境線、1個國家一級口岸。蘿北口岸年吞吐能力達50萬噸,是距哈爾濱最近的沿邊對俄口岸。鶴崗1998年在俄羅斯猶太自治州設立商務代表處,并成立了鶴崗在俄企業協會,雙方還建立友好州市。近年來,鶴崗舉辦中俄界江文化旅游節、中俄青少年跨境研學等活動,推出中俄康養套餐、文創產品,推進膨化大豆粉加工成豆油、30萬噸泥炭加工項目,深化中俄經貿文旅融合,成為中俄民間友好與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典型樣本。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22日 17 版)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