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旅行”也能做出大文章 |
2022年03月14日 10時09分 文化旅游周刊 |
日前,上海市長寧區推出一條用音樂主題串起的“建筑可閱讀”雙層巴士“微旅行”線路,市民、藝術家、網紅達人等一起乘坐春秋旅游的雙層巴士,跟著專業導游感受音樂快閃的歡樂,深度了解建筑歷史,聆聽名人故事,且歌且行,感受長寧區的音樂特色和歷史人文。 疫情發生以來,遠距離旅游受到限制,以距離近、時間短、慢體驗、輕松游為特點的“微旅行”成為不少人休閑度假的新選擇。另一方面,隨著年輕人對社交需求的增加,年輕游客不再執著于空間距離上的“遠方”,而是選擇在城市及周邊發現新潮玩法、進行深度體驗。可以說,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側都為“微旅行”發展創造了條件。 如果說微旅行興起時還是單一主題的“泛旅游”,現在的“微旅行”則是多主題的“深旅游”。像上海市長寧區推出的“建筑可閱讀”雙層巴士“微旅行”,游客看到的并非僅僅是建筑主體,還有與建筑相關的書店、非遺項目、建筑周邊的樂隊演奏,甚至中外漫畫家、攝影家等也加入到“微旅行”的線路之中。 不僅在上海,“微旅行”在其他城市也同樣受到市民游客歡迎。今年春節期間,北京等大城市周邊的民宿“一房難求”,一些冰雪度假區周邊的餐飲住宿火爆。可見,需求增長的意愿、下沉的消費市場將是旅游復蘇的信心所系和高質量發展的動能所在。 “微旅行”也能做出大文章,關鍵是如何在盤活資源上謀篇布局,在文化內涵上深刻立意,在社交方式上不斷創新,在多樣化場景上善于“修辭”,在深度體驗上善于“點睛”。只有這樣,才能讓這篇大文章主題豐富、文采飛揚、跌宕起伏,讓人“掩卷三思”。 《“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引領旅游發展、用旅游促進文化繁榮,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促進優勢互補,形成發展合力。這就要求各地順應趨勢,滿足城市休閑新需求,充分考慮本地居民休閑生活與外地游客旅游度假需要,為公眾提供旅游休閑新空間。 或許有人說,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城市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自然可以主打本地客源的深度“微旅行”,而其他二三線城市或小城市怎么搞“微旅行”? 近年來,一些城市創新推出“青年市集”,支起帳篷、點上油燈、擺放幾把躺椅,讓年輕人可以看一場夜空下的電影、玩密室逃脫和劇本殺,也可以參加“人生一帳分享會”。年輕人可以在這里安放自我,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今年春節假期,“廈門人游廈門”活動推出了浪漫夜游項目,特色夜游產品多元場景為市民游客獻上了新春佳節別樣的游玩體驗。其實,這樣的浪漫夜間“微旅行”,其他城市都可以借鑒。(來源:《中國旅游報》) (責任編輯:趙臻宇)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