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8日訊(記者 成琪)伴隨著旅游市場復蘇,“老年人成出游主力”的報道屢見不鮮。4月14日,由人民政協報社指導、人民政協網主辦的“加強適老化改造 促進銀發族文旅消費”座談會在京舉行。十余位與會嘉賓圍繞文旅產業適老化發展現狀、進一步加快文旅領域適老化改造升級、促進銀發族文旅消費等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有數據顯示,到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接近5億,占總人口的比例超三分之一。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首先要加強理論建設,統一思想,形成全社會發展老年旅游的共識,關心關愛老年人的精神享受。他建議,相關部門積極提供以無障礙為導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優化信息獲取手段、支付手段等,在可知可感的細節上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時發布一批老年專題旅游線路、老年旅游項目、老年旅游產品、老年旅游服務標準。“市場主體和社會力量參與也很重要。”戴斌表示,激發市場活力,文旅服務便能觸及更多生活在縣域及農村的老年人,為他們提供精準化的旅游服務。
“當前,老年人健康水平持續改善、老年人口教育水平快速提高。選擇乘坐高鐵、飛機等交通工具的老年人數也持續增加,成為旅游消費的重要群體之一。”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厚蓮表示,對文旅產業適老化改造不僅要在硬件和空間上進行無障礙設施的配置,還應考慮如何讓信息化渠道更加符合老年人需求。他建議,注重健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讓老年人在旅游過程中享受身心愉悅,引導他們在旅游中養成健康意識、培養健康行為。
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何大為表示,黑龍江依托獨有的生態資源,與中醫藥管理部門聯動,正大力推進康養旅居產業發展,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希望借此對老年旅客的身心以及日常生活產生積極影響。對于適老化改造的難點,他建議建立統一的適老標識體系,“比如產品說明書、指南、街牌上的文字應適當放大,從細節上增加便利性,減少老年人咨詢的次數。”
圣同潤幸福科技集團董事長金成認為,老有所樂一直是中老年人多層次需求的增長點。應扎實推進健康和互聯網科技融合型文旅服務,開發專屬中老年人文旅的創新項目,如紅色旅游、康養游、森林生態游等。他還認為,應推動場景化水平整體提升,讓中老年人能夠線上互娛、線下文旅,享受到全場景服務。此外,國潮文化在今天的生活中處處展現生機,他建議應注重帶動國人文旅服務向更深層次延伸,把文旅專業服務觸達到中老年內心。
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保險業作為社會資本辦醫養、康養產業的重要參與方,能夠積極服務于“銀發經濟”,在促進醫療產業、文旅服務、投資、適老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具有優勢。目前“保險+健康管理”“保險+高端養老”等服務模式有效滿足了老年人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建議未來加大區域性醫療規劃的信息公開力度,放寬保險機構新辦康復、護理等短期專科醫療機構的準入限制,緩解老齡人口對公立醫療機構的壓力。對于有資質、有能力的保險機構,應放寬辦醫規模限制,支持其參與區域性、鄉村性辦醫,加速適老化設施建設。
“在旅游業界,老年人常常處于‘被遺忘的角落’,但隨著文旅消費蓬勃復蘇,銀發文旅消費正引領著新風潮。”文化和旅游部科教司原司長、全國旅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孫若風表示,融合是當今文化和旅游發展的主題,中國老年人的文化消費更體現出融合的趨勢。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文體康旅融合更加符合老年人的消費預期。他建議,進一步增強文體康旅融合意識,加強各產業間協調聯動,特別是加強交通、衛生、安全等方面的支持。此外,應注重城鄉互促打通城鄉文旅市場,為老年文旅消費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認為,“研學游”不僅得到青少年的青睞,老年人對此也有強烈的消費意愿,應加大研學旅行指導師培訓力度,推廣跨行業“共享員工”,尤其在旺季提高為中老年消費者服務的能力。“安全問題”目前是阻礙老年文旅行業發展的痛點之一,孫潔建議加快建立“法規條例、標準體系、保險救援”為一體的跨層級共治安全保障制度,持續推進全國“一卡通”服務,解決異地旅游的交通、醫療支付難題,筑牢安全防線,讓老人出行更安心。
“老年人主動去旅游,到外地旅居,就是他們自身健康的外在體現。”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陸杰華表示,讓老年人長壽健康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以老年文旅為突破,做大做強做優康養產業,還要加強適老化改造的精細化程度,“比如一些地方對自理能力不足的群體照顧不完善,網上預約門票相對不便。”適老化改造應進一步適應文旅消費新需求,注重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持續推動文旅消費市場尤其是銀發族群體的標準和規范制定。
“老年旅客群體能夠助推鄉村文旅實現‘淡季不淡’。”中青旅研究院秘書長孫逸表示,環境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前提,鄉村要保護、利用好自然環境;配套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信心,鄉村應完善醫療急救保障體系,加強人文關懷;科技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保障,要發揮好適老化設備升級為老人生活服務的作用;市場主體友好是適老化升級的根本動力,政策上應予以相關市場主體更多支持和幫扶,激勵企業更好打磨產品、創新模式,推動農文康旅融合。
北京商旅同舟旅游規劃設計院院長、文化和旅游部入庫專家柴大勇認為,目前“銀發經濟”的文旅消費存在重旅游輕文化的現象,老年人的文旅消費品也相對匱乏,可以在這方面發力以滿足老年人文旅市場需求。此外,文旅消費應在供應時間、供應類型上與常態市場有所區別,通過非傳統黃金時段特設老年人低價專場,“這樣不僅能撬動相關銀發消費,還能避免演藝空間因閑置而產生浪費,助力解決‘銀發文旅經濟’相對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黨委書記、主任王深遠認為,適老化理念的貫通與設施適老化建設同等重要。全面構建老年文旅適老生態,要重點做好“點、面、線”三部分工作。“點”是要做好旅游、旅居目的地場所的設施適老化建設;“面”是要完善康養體驗、民俗娛樂體驗等無障礙環境建設,同時旅游產品設計充分考慮老年人身心情況;“線”是指旅游往返路途規劃、信息傳遞、安全提醒等要符合老年人的習慣。
“如何加強文旅融合,設計適配的旅游產品是當前需要破解的難題。”遼寧省本溪市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君以本溪旅游資源和適老化文旅場景打造為例介紹,本溪以“紅、綠、銀”三篇文章推進醫養、康養與生態農業、休閑度假融合發展。其中規劃建設了一批特色小鎮和康養度假產品,更好滿足銀發族多層次養老新需求,充分釋放養老服務消費能力。“我們期待企業助力,一起設計文旅融合路徑,共同講好地方文旅故事,打造更多與市場需求相契合的銀發族文旅產品。”
“文旅消費不應該難住老人。”圣同潤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承鑫認為,目前針對老齡群體的市場供給不足。他建議重視文化創意,為“銀發族”提供更多有活力、有成長情懷的旅游品牌和產品。針對部分低質從業機構以“零團費”“負團費”吸引游客組團,通過欺詐、強迫消費等方式侵犯游客利益的現象,他建議行業主管部門及時開展市場整頓,清源治亂,切實增強群眾參與文旅活動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曾帶團出國訪問時發現,無障礙環境建設比較好的地區,市場活力也很好。”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國際部一級巡視員費薇表示,近期國內迎來文旅加速復蘇的機遇,文旅業要守住、用好“紅利期”。要相信、尊重市場,讓適老化產品創新、適老產業發展壯大的市場活力充分涌流。用好市場和政府的“兩只手”,積極培育帶動性強的市場主體,促進文旅行業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