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骚妇被后入式爆草抓爆-大学生高潮无套内谢视频-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分享到:
 
 
當前位置: 首頁>>旅游頻道>>旅游>>正文
四川洛帶:遙遠的腳步聲
2023年06月08日 10時43分   中國旅游報

遙遠的腳步聲

山水洛帶 李曉寧 攝

一條古道穿過成都東郊的洛帶,往來憧憧的商賈輪蹄,創造出小鎮的熱鬧和繁忙,也吸引了大批外省移民在這里落籍安家。千年商道的便利、驛路馳塵的奔忙,加上客籍人的苦心孤詣,終成這個“西部客家第一鎮”的響亮名頭。

出發前,洛帶早早就進了行程。在成都一連串顯赫的名勝面前,這個名字其實還有點陌生,我甚至懷疑它是如何擠進行程名單的。只仿佛聽人說,抑或是暗示,從廣東去的人,應該去訪訪它,看看這個藏于西部萬水千山中的客家古鎮。

我們到達時是過午時分,天氣跟蜀地常見的一樣,云遮霧障,難見陽光,但天空還算亮堂。一條麻黃色石板路幽幽鋪延,兩旁明清風格的民居店鋪在檐前紅燈籠的映襯下,顯出古色古香的老街韻味。一些民居呈二層騎樓式樣,并排鋪展開去,隱隱覺得,那風致,跟梅州客家古街有某種隱秘的關聯。

沿街的店鋪家家經營,人聲鼎沸。十足的煙火味,正好接續上古鎮由來已久的興盛。

這里自古就是成渝商道。明朝時開始設置驛站,為西南通衢之地,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很早就發展出市鎮模樣。正是賴此便利交通和市鎮基礎,在始發于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大量湖南、湖北、廣東、江西、福建移民將洛帶當作千里來川的落腳點,在這里開墾拓荒,建設家園。

古鎮呈“一街七巷”格局。正中是一條主街,旁逸出七條巷子,構成完整的交通體系;遇戰亂、匪患等事態,則各出口關閉,又是一個完備的防御體系,與客家建筑一脈相承。

老街南端,頗意外地矗立著一幢宏偉建筑,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雕飾考究,典型的明清風格,近觀原來是廣東會館。來之前,對洛帶所知甚少,以為跟其他古鎮并無二致,猛然在大西南碰見形貌完好的廣東會館,更起了探究的好奇心。

沿著老街,共陳列著三座會館遺址。除了此處的廣東會館,不遠處還有湖廣會館、江西會館。這些會館規制宏大,設計精巧,古韻流盼,在周邊民居的襯托下格外醒目,也體現了建造者的雄厚財力和藝術匠心。

會館是在外地經商營生的同鄉同族,共同于生活地建造的族群建筑,多用于同鄉之間交流溝通、祭祖拜神或戲文娛樂。在《威遠縣志》中,記載了洛帶會館的情狀:“清初各省移民來填川者,暨本省移民,互以鄉誼連名建廟,祀以故地名神,以資會合者,稱為會館。”“蜀都曰惠民宮,兩湖曰禹王宮,兩粵曰南華宮,福建曰天后宮,江左曰萬壽宮,貴州曰榮祿宮……察各廟之大小,即知人民之盛衰。”

《威遠縣志》所載惠民宮、天后宮、榮祿宮皆不知所終,幸存的這三大會館,分別由客籍洛帶的廣東人、湖廣人、江西人共同出資建造。從建造時間上看,湖廣會館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廣東會館和江西會館均建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基本處于同一時期,既相互獨立,又像是彼此協商的結果。

會館風格也是各具特色,洋溢著各鄉各土風味,并且“請”來家鄉神祇,加以供奉,不愿意斷了與家鄉的精神連接。如廣東會館供奉佛教禪宗創始人、六祖慧能(南華道人),故又名“南華宮”;江西會館又名“萬壽宮”,供奉的是贛南鄉賢神祇許真君;湖廣會館供奉大禹,故又稱“禹王宮”。

會館里面,以文字、繪畫、實物的形式,記載了當年大移民潮中,特別是“湖廣填四川”運動中,近600萬人是如何從廣東、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遷徙到四川的,記錄著他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艱難歲月。

作為生活在廣東的湖南人,當我看到廣東會館、湖廣會館,在這崇山環繞的大西南,竟生出一種他鄉遇故知的驚喜。真想不到,先輩能不遠千里、拖家帶口地遷徙這么遠。這里,也是他們許多人的人生終點。

他們是勇敢的冒險者,更是拓荒者。他們多因貧困來到這“天府之國”,尋找別樣的生活;更因勇氣和決絕的鼓蕩,以莫大的膽識,決定跨越千里,來這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尋找棲身之所。

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從湖北、湖南等鄰近一帶入川,最快也要一個來月。更遠的從廣東、福建等地出發,則最快要三個多月。其間艱辛,非常人所能體會。

在移民史料中,我看到這樣幾個例子,不禁心潮難平。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來自湖南零陵的王氏兄弟,曾這樣記載他們的遷移旅途:“閱巫山,度巫峽,歷夔關,兩岸猿聲酸他鄉之客,輕舟萬重波驚失路之人,早行夜宿,亦步亦趨,經月余。”他們最終從零陵經長江水路,抵達成都。

廣東興寧的廖奕珍,將全部家產變賣后,帶著妻子和三個兒子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移民。當他們一家五口歷經千辛萬苦抵達榮昌(今屬重慶)時,已經用光了全部盤纏。“斯時也,盤費既盡,家無斗筲,舉目無親,借貸無門,拮據瘁瘩,固所難言。”廖奕珍后來回憶說。

廣東長樂的教書先生范端雅,因為饑荒移民四川。雍正年間,粵東地區連續多年旱災饑荒。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面對當時家鄉“凋敝未復”的窘困局面,范端雅憤然而起說:“大丈夫志在四方,奚必株守桑梓。吾聞西蜀天府之國也,沃野千里,人民殷富,天將啟吾以行乎。”于是,他帶著五個兒子一起移民到了四川。

這一個個移民故事,照見的正是客家先輩的堅忍奮斗和開拓自強,就如歷史上的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遷徙壯舉一樣。

這些遷徙者的故事,也不經意地投射到我們自身。改革開放后,曾掀起從內地到沿海的遷徙大潮,我們中的很多人都經歷過遷徙,就像我也是從湖南移民到了深圳。洛帶古鎮的移民史,更映現出自我的影子。

我仿佛聽到,這種遙遠的腳步聲穿越山澤大地,回響在歷史的天空。

廣東會館里,有這樣一副石刻楹聯:“云水蒼茫,異地久棲巴子國;鄉關迢遞,歸舟欲上粵王臺。”寫盡了客家先民拓荒異鄉的創業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會館就像一部凝固的遷徙心靈史,沉淀了多少人生艱辛和悲歡離合,飽含了多少命運突圍的掙扎。

街道蜿蜒,林立的商號后面,多是深宅小院。平房與木樓參差,見證著落籍蜀地外省人的日常。位于下街“大夫第”巷15號的巫氏大夫第,格外引人注目。雍正年間,廣東長樂人巫錫俊攜家眷入蜀,落業洛帶。巫家第二代巫作江開烤酒作坊,經營燒酒,富甲一方,遂建此大夫第格局的大院。大院原來占地數十畝,含數重宅院、祠堂,并辟有園林。今祠堂、園林部分已毀,但主體建筑尚存。當時,貫穿洛帶的東大路是一條連通成渝的商貿大路,也是著名的“燒酒之路”,燒酒釀造規模巨大。巫作江敏銳地抓住這一商機,孜孜矻矻,終成巴蜀巨富,寫下了一代移民傳奇。

在移民潮中,眾多來自異鄉的客家人在洛帶生了根,歷經數百年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他們一直保留說客家話的傳統,通過語言習俗來維系族群標識,形成了所謂客家人的“方言島”。

然而此島并非孤島。在開放的年代,隨著人口的流動和文化習俗的融合滲透,語言的界限也逐漸消融,“島嶼大陸化”趨勢愈發明顯。

鎮東有一棵古紅豆樹,俊秀挺拔,綠蔭一片,不知是否為廣東先民從嶺南帶來所栽植?樹下坐著三兩個閑談的男子,趨前寒暄,得知他們都是本鎮人,先輩來自廣東。他們用手指著遙遠的嶺南,說那是家鄉的方向。他們操著流利的四川話,已經很少說家鄉話了,嘴里偶爾還能吐出一兩個家鄉話的詞匯,還記得“這是‘土廣東話’”。(袁甲清)

(責任編輯:梁艷)

關閉窗口

    主辦單位:忻州日報社 晉ICP10003702 晉新網備案證編號:14083039 晉公網安備 14090202000008號

    律師提示:本網站所刊登的各種信息,均為忻州在線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凡不注明出處的將追究法律責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長征西街31號 熱線:0350-3336505 電子郵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