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武長城 楊峻峰 攝

忻州市長城學會協辦
長城萬里,華聚山西。山西長城從公元前369年中山國在平定故關筑長城始,再到公元前333年戰國時期趙肅侯在管涔山修筑長城,一直到清同治九年沿黃河筑城,綿延2392年,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上修筑長城的所有年代。目前山西境內存有春秋中山國長城遺址、戰國趙長城,后來有秦、漢、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宋、遼、明、清等朝代的長城,總長度3500多公里,分布在9個市40多個縣市(區),存有量位居全國第二。現存較完整的城墻和遺跡有1500多公里,其中以明代修筑的長城規模最大。山西省文物局于2009年做過長城的田野調查,山西明代長城墻體有470段,長896.53千米,單體建筑3081處,關堡344座,相關遺存27處。山西又擁有眾多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景點,再加上關于古代建城、守關、戰爭、民族融合等各種歷史故事,共同組成豐富的長城旅游資源。
明長城在山西最具特色,一是擁有全國三大鎮的長城,即大同鎮長城:東起天鎮縣東北鎮口臺,西至丫角山(今偏關境內柏楊嶺)。其次是山西鎮長城,西起河曲縣石梯隘口,經河曲、偏關、神池、寧武、原平、代縣、繁峙、靈丘,和河北淶源縣的長城相接。第三是薊鎮長城,后為真保鎮長城,即從靈丘縣龍須臺村和河北省淶源縣狼牙口村交界處起,經繁峙竹帛口、茨溝營,到五臺與河北阜平交界處的龍泉關,沿太行山南下抵娘子關、故關,山西是全國唯一擁有三鎮長城的省份。二是有外長城和內長城。外長城從偏頭關丫角山起,經朔州、上大同,在天鎮縣越花豹溝入河北懷安縣,過河北,進北京,到居庸關。內長城從丫角山出發,經山西鎮所在地偏頭關老營堡,過神池境,再經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在靈丘境入河北,進北京,在居庸關與外長城匯合。三是有黃河邊,即黃河與長城握手平行。長城從偏關縣老牛灣與黃河握手,伴著險要的晉陜蒙黃河大峽谷平行南下,然后經河曲,到河曲縣石梯隘口跳過黃河到達陜西。四是有著名的明長城外三關:雁門關是萬里長城第一關,無論歷史之古老還是戰事之頻繁、文化之深厚,不愧為九塞之首。寧武關是中國明長城段唯一的水關。偏頭關所在的偏關縣是全國長城分布最復雜、古堡烽堠最多的縣份,堪稱“中華長城古堡第一縣”。五是紅色長城在全國最為著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山西境內長城沿線打了三場大戰——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雁門關伏擊戰,震驚中外,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士氣,為最終取得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在2015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時,這三次大捷的三個戰斗模范連英模部隊方隊雄赳赳氣昂昂地經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
山西省緊臨京畿,東仗太行,西依黃河,山河天險,是拱衛京畿的重要屏障,失山西即失京畿,1644年李自成攻破了寧武關,三關總兵周遇吉悲壯犧牲,大明王朝傾刻滅亡。因而明朝歷代為了嚴防京都,在山西境內修筑了外邊、內邊和沿太行山的真保鎮長城,擺布了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平型關、龍泉關、固關、娘子關、黃澤關,三道防線防衛,八大雄關死守,說明山西長城表里山河之重要。
山西長城是由悲壯動人的故事壘成的,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在修筑長城、守衛邊關、血染疆場、邊關商貿、民族融合方面發生過許許多多動人故事,諸如漢代王昭君經雁門關出塞,將靈柩運回雁門關外,現在龐大的青冢屹立。宋遼對峙時楊家將鎮守雁門關,大戰金沙灘,遇難陳家谷,歷史故事猶在。一樁樁,一則則,彰顯著偉大的民族之魂,豐富著忻州的長城文化,匯聚成偉大的長城精神。 楊峻峰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