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年,隨著“爾濱”爆火,各地文旅部門也開始“花式整活”。河北、吉林文旅“聽勸”式改名,河南、山西文旅密集更新視頻,還有山東文旅“土味”喊麥引發各地效仿……文旅部門紛紛努力推介,希望在流量時代贏得“注意力”這個稀缺資源。
但熱鬧之下,也激發了筆者的思考。目前,各地在文旅營銷和宣傳上出現了同質化現象,比如,多的是萌態、俏皮的語言表達,少的是在挖掘、彰顯自身優勢和特色方面下功夫;多的是視頻數量、花樣上的比拼,少的是對旅游產品質量和服務的介紹。個別地方采取一些博眼球的行為,也有用力過猛甚至走偏走歪的嫌疑。
其實,要想做好營銷,何必只盯著一些表面上的熱鬧,圍繞我國的大好河山、特色美食、歷史文化,尤其是獨特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動植物資源做好推介,就會讓人耳目一新。
比如,云南文旅推出了一則視頻,講的是德宏、楚雄、西雙版納、迪慶這4個地方。不同的是,視頻中,著重突出的是這幾個地方無可替代、具有唯一性和獨特性的動植物標簽。比如,德宏是全國唯一分布有五種犀鳥的地方;楚雄有中國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綠孔雀;西雙版納是我國野生亞洲象數量最多的地方;迪慶有著世界上棲息海拔最高的靈長類動物——滇金絲猴。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收獲了觀眾的贊嘆。
難道只有云南有這方面的優勢嗎?當然不是的。我國擁有復雜多樣的地貌和氣候,孕育了豐富而又獨特的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多樣性,自然風光獨一無二,生物多樣性豐富程度全球領先。名山大川、“明星”物種對人的吸引力自不必說,“當然要去22℃的大連看海鷗啦”、“上海落櫻不掃讓城市詩意棲居”、“此生一定要去新疆看一次胡楊”這樣的報道,亦展現了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對人們的吸引力。
更何況,我國美麗中國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更是給文旅宣傳提供了新的加分項。“華北明珠”白洋淀、故宮上空璀璨的星軌、北京PM2.5數據變化趨勢圖、已成為市中心綠地的上海桃浦工業園區,以及長江江豚、麋鹿、黑嘴鷗、中華秋沙鴨等近年來保護成效顯著、與人和諧相處的物種及其背后的故事,都可能成為人們對這個地方心生向往的期盼與理由。它們才是圍觀的熱鬧散去之后,真正吸引游客而來的價值所在。
希望各地文旅部門能看到本地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動植物寶藏,通過多樣的方式,讓“大美中國,人與自然詩意棲居”成為旅游活力中最生動、最強勁的那股力量。
(據《中國環境報》)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