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一踏入昔陽縣大寨鎮大寨村,映入眼簾的是那座始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村口大門,鮮紅的“大寨”二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訴說著往昔的輝煌與今日的重生。沿著村道深入,火車皮式的特色窯洞民宿,吸引著八方來客的目光。
“這里既有古樸院落的韻味,又有山水鄉愁的悠閑,還有都市生活的品質。”來自河北的游客李曉楠初次探訪大寨,便被這份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她漫步在大寨村,時而駐足欣賞美景,時而舉起相機定格美好瞬間,更不忘品嘗地道的大寨美食,滿足味蕾的同時,心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與愉悅。
一業興帶動百業旺。近年來,大寨村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明確了“一產穩農、二產興農、三產富農”的發展思路,走出了“農旅+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從“紅色旅游+品牌建設”到“資產管理+土地優化”,再到“黨建研學”的深度融合,大寨村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逐步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大寨旅游產業的興旺,讓大寨人的生活也有了盼頭,嘗到了“甜頭”。在大寨村黨支部書記賈春生的指引下,走進村民張沈莉的土特產店鋪,這些天她每天都要忙著接待操著各地口音的游客。張沈莉的小店年收入穩定在5萬元左右,加上土地托管、旅游分紅和過節費等收入,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今年村里還開起了窯洞民宿,我家的舊窯洞也租了出去,年租金不少呢。”張沈莉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言語間透露出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
發展民宿,不僅可以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解決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2023年以來,大寨村采用“政企合作”“村企合作”的方式,推出大寨民宿窯洞項目,對火車廂窯洞進行開發經營。民宿項目一期投資1300萬元,結合大寨的歷史文化,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民宿院落,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融入了現代元素,不僅為游客提供了獨特的住宿體驗,還讓村民在家門口就了業。
把群眾的飯碗和笑容時刻記在心上并為之奮斗,是大寨村歷屆黨支部的初心與傳統。經過拼搏,2023年,大寨村旅游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500多位村民中有260人在吃“旅游飯”。“今年,縣里組織我們在浙江學習了‘千萬工程’經驗后,觸動很大。回來后,我們進行舊村改造,還原歷史風貌,并打造新的會客廳。”賈春生表示,未來將繼續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通過釋放大寨名村效應,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帶動周邊更多村莊共同發展。
山西晚報記者 張楊 通訊員 張凱鵬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