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4月2日,是2023年“中國麻醉周”,今年的主題是“敬畏生命,醫患同行——講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國”。對于麻醉,很多人一聽就心生畏懼,擔心“麻醉出現意外”“麻醉會讓腦子變笨”……
那么,麻醉時我們的身體到底經歷了什么?麻醉醫生的工作只是打一針這么簡單嗎?麻醉真的會對大腦造成傷害嗎?
帶著這些問題,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張鵬,為大家講解什么是麻醉——
專業性高不只是打一針
簡單來說,麻醉是采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人體神經系統(包括中樞和外周)產生可逆性功能抑制,表現為感覺,特別是痛覺可逆性喪失,使病人在接受手術或有創性診療操作時不感到疼痛和不適。
“麻醉是一項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由專門的麻醉醫生來完成,幾乎每一臺手術都需要麻醉醫生全程參與,包括手術前、手術中以及手術后。”社交媒體上,關于麻醉醫生的段子向來不少,甚至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麻醉醫生忙起來,那就糟糕了。”麻醉醫生的工作究竟是怎樣的?張鵬表示,這種說法雖然是調侃,但也從側面反映了麻醉醫生工作的重要性:“麻醉醫生工作并不是簡單的‘打一針’,讓患者‘睡一覺’就可以了,除了要使用各種麻醉藥幫助手術提供良好的條件外,更重要的是要對病人整個圍術期生命功能進行全程監控、調節,為病人和手術醫生保駕護航。”據張鵬介紹,在現實操作中,麻醉醫生的工作在麻醉后才剛剛開始。“現階段的麻醉不僅要為病人順利進行手術提供鎮靜、鎮痛、肌肉松弛及控制、減輕應激等必須條件,還需要對手術病人的圍術期生命功能進行監測、調節與控制,維護重要器官功能,盡可能提高危重病人救治質量,幫助病人在術后盡早康復。”
此外,麻醉的應用場景其實十分廣泛,除了外科手術,很多內科方面的診療也需要用到麻醉。張鵬說:“患者在門診診療時,胃腸鏡、支氣管鏡、陰道鏡檢查等過程中都會提供麻醉與鎮靜,幫助患者消除疼痛及不適感。”
麻醉時身體經歷了什么
多數患者在手術麻醉前都會緊張、害怕。麻醉時,身體到底經歷了什么?患者需要做什么?
人們常說的半身麻醉包括局部麻醉和椎管內麻醉,這些麻醉實施時患者常常是清醒的,一般給予局部麻醉藥后患者常會感受到所麻醉的肢體發熱,進而麻木至知覺消失。“在施行麻醉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針刺疼痛、觸電樣刺激等感覺,不要亂動,及時告訴麻醉醫生,醫生會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張鵬介紹,如果出現心慌氣短、頭暈、惡心、耳鳴、視物不清等情況時也要及時告訴麻醉醫生,有時病人太過緊張焦慮,麻醉醫生會適當使用鎮靜類藥物幫助病人緩解。
如果是全身麻醉,患者會經歷三個階段:誘導期、維持期、蘇醒期。全麻誘導時,麻醉醫生常常通過靜脈通道注射麻醉藥物或者通過氣道讓病人吸入麻醉藥物,病人會在幾分鐘內進入類似睡眠的全麻狀態,隨后麻醉醫生要盡快通過病人的口腔、咽喉、氣管,插入人工氣管導管,并連接麻醉呼吸機,幫助病人進行人工或機械控制呼吸,保障氧氣供應。麻醉維持時,病人已經對外界毫無知覺,身體重要臟器處于“睡眠”狀態,手術時也不會有疼痛等不適的感覺。手術完成后病人進入全麻蘇醒期,此時病人被送到麻醉后蘇醒室,麻醉醫生和麻醉護士會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等待患者醒來。
“在這里要提醒患者家屬,每個患者蘇醒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在病人呼吸、肌力逐漸恢復,意識清醒,達到相應麻醉恢復指標后,麻醉醫生就會讓患者轉回到病房,手術室外的家屬要耐心等待。”張鵬說,如果病人行大手術或病情危重,可能需要轉到麻醉重癥監護病房(AICU)繼續進行嚴密監測治療。
麻醉藥物是短效可逆的
很多人擔心麻醉的安全性,認為全麻手術會影響記憶力,還有些人擔心麻醉藥物會對嬰幼兒產生影響。那么,麻醉的安全性到底怎樣?
“大家害怕的變‘笨’變‘傻’,醫學上稱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張鵬介紹,麻醉藥物抑制神經系統是暫時性的、可逆的。麻醉藥物起效后,人的記憶會被中斷,但當藥物作用消失后,患者的意識及各種反射就會恢復,而麻醉藥物也會隨著代謝排出體外。“術前有老年癡呆、意識障礙的高齡病人可能是手術麻醉后發生認知障礙的高危人群,而對于大多數較為正常的手術病人,認知障礙發生的概率很低,大家完全不用緊張。”張鵬表示,大腦是個極其復雜的器官,疾病、年齡、情緒、睡眠、腦血供狀態、環境改變等都會對其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現階段國際國內研究報道表明,麻醉藥物對智力的影響尚不明顯。目前,全身麻醉藥物和技術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了,在進行一些常規手術時,麻醉還是非常安全的。
那么,哪些人群在麻醉時確實需要注意呢?張鵬表示,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全麻藥都是短效的、可逆的,肝腎功能異常的病人對麻醉藥代謝可能會出現延遲。此外,由于嬰幼兒的中樞神經功能尚屬于發育階段,美國FDA曾建議嬰幼兒在零到三歲要盡量避免反復多次、長時間的手術麻醉。
張鵬表示,關于圍術期麻醉手術安全風險防范,實際上是病人、手術醫生、麻醉醫生需共同面對的臨床安全問題。近年來國家提倡完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鼓勵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病人參加醫療意外保險,以最大限度保障病人圍術期安全。
山西晚報記者 柴旭暉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