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訊(記者 許晶晶 實習生 王鑫浩)大地回暖,各種野菜生機勃勃競相長出。在這踏青時節,人們漫步郊野,面對綠油油的野菜,不免怦然心動。但是,有些野菜與有毒植物外表酷似,為避免消費者誤采誤食野菜中毒,4月6日,省消費者協會發布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對不熟悉的野菜不要采摘,避免誤食有毒野菜。
野菜,是指可以作為蔬菜或用來充饑的野生植物的統稱,廣泛生長于自然環境中。與栽培蔬菜相比,含有更加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維生素,以及黃酮類化合物等多種植物次生代謝產物。許多野菜本身就是藥用植物,比如蒲公英、魚腥草、馬齒莧等。也有些野菜與有毒植物很相像,容易誤采誤食中毒。
在采摘熟悉的野菜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在環境可能污染區域采摘,如化工廠、垃圾填埋場、污水溝、公路等周邊區域。即使這些地方的野菜生長茂盛,也可能早已被污染。同時,采摘時要注意保護生態,不要過度采摘同一區域的野菜,有些野菜有根,采摘時不要連根拔起,以后還能繼續生長。
消費者如需購買野菜,應到正規超市或菜市場選購,并保留購物憑證。不要在路邊攤販或流動攤位購買。為避免儲存不當變質,野菜最好現買現吃,不要長時間存放。野菜生產經營者應嚴把原料關,不得采購無合法來源的野菜,嚴禁生產加工銷售有毒野菜。同時,要保證野菜原料新鮮,采用合理的儲存條件、生產加工和制作工藝。
食用野菜重在嘗鮮、品味,不要貪吃。按照現代營養學食物分類,野菜屬于蔬菜類。各種藥食同源的野菜,具有不同功效。如蒲公英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尿通淋的功效;小薊具有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的功效。多數野菜性涼,特別是苦味野菜,易傷脾胃。如喜歡吃野菜,應根據野菜的不同功效,結合自身體質及地域、時間,有選擇地適量食用。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