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防控工作有關情況。
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主要是基于疫情流行態勢、病毒變異特征、人群免疫屏障和系統應對能力建設四個方面的考慮:
全球報告的新冠感染人數、住院人數和重癥住院人數、病亡人數都處于較低水平和持續下降狀態;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的毒力、致病力、病死率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人群通過自然感染和主動疫苗接種,已經建立比較良好的免疫屏障;大多數國家已經具備較好的防控能力。
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要繼續落實“乙類乙管”各項措施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會上介紹,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表示這并不意味著新冠疫情作為全球健康威脅已經結束,各國要從應急模式過渡到新冠疫情與其他傳染病一同管理,不能停止工作。
當前,新冠病毒仍在不斷變異,國內疫情總體處于局部零星散發狀態,疾病危害仍然存在。各地各部門要繼續落實“乙類乙管”各項措施,在保障群眾健康的同時,方便群眾生產生活。
要繼續強化疫情監測預警和信息報告,有效掌握病毒變異和疫情發生發展情況,增強醫療資源儲備,提高臨床救治能力。
要繼續加強學校、養老機構、社會福利院等重點場所人員健康監測。
要繼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做好個人防護。
“五一”假期后全國疫情形勢如何?
國家疾控局傳染病防控司副司長劉清介紹:全國發熱門診監測結果顯示,“五一”期間個別地區疫情出現小幅上升,但各地在院重癥病例數均未出現大幅增加,醫療機構正常診療秩序未受到影響。總體來看,國內疫情目前總體仍處于局部零星散發狀態,各地醫療服務秩序正常,全國未出現規模性疫情。
專家研判認為,“五一”期間人群聚集和流動性增強,客觀上增加了病毒傳播機會,預計“五一”假期后全國部分地區的疫情可能會出現小幅的反彈,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場所可能會有所增加,但出現規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內不會對醫療救治和社會運行造成明顯的沖擊。
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已變為XBB系列變異株致病力沒有明顯變化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會上介紹:隨著我國對外交流的增加,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的構成受國際影響明顯增大。
監測數據顯示
4月下旬我國輸入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占比已達到97.5%,與全球XBB系列變異株占比基本一致;
本土病例中XBB系列變異株占比自今年2月開始持續升高,從2月中旬的0.2%增長至4月下旬的74.4%。同時,BA.5.2、BF.7、BA.2及其亞分支合計占比約25%。
目前,我國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已變為XBB系列變異株。
XBB系列變異株是一種奧密克戎重組變異株,其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均強于早期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是目前全球優勢流行株。從目前的監測數據看,包括XBB在內正在流行的變異株與早期奧密克戎各亞分支相比,致病力沒有明顯變化。
中國疾控中心將繼續做好哨點醫院確診病例和聚集性疫情病例變異株監測,特別是重癥、死亡病例和特殊人群的變異株監測,會同海關部門做好輸入變異株監測。同時,我國已經建立了多渠道的監測預警體系,在發熱門診、哨點醫院、重點場所、城市污水等開展疫情監測,一旦發現異常風險信號,各地疾控部門將邊核實、邊評估、邊預警、邊處置。此外,中國疾控中心會協同多部門加強健康教育,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在此也呼吁大家保持已經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科學看待疫情,既不必過于恐慌,又不要麻痹大意,保持良好心態。
關于“二陽”的一些熱點問題,一起來看專家解讀
“二陽”的風險高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綜合科主任醫師李侗曾說:“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群來說,體內抗體仍處在較高水平,目前看二次感染的風險還是比較低的。”不過,距離上次感染已經超過半年時間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發生二次感染的風險仍會增加,因為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會更快,尤其是面對XBB.1.16這種免疫逃逸能力強的毒株。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也表示,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風險相對是比較低的。但老年人以及有基礎病者,本身免疫功能較弱,產生的抗體水平較低,無論是面對新的變異株還是二次感染風險,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人群,這類人更應該完成疫苗接種,以降低重癥感染的發生。“從監測數據來看,全國病例有增加趨勢,但并沒有出現大規模聚集性疫情。”王貴強說。
專家們強調,雖然人員流動增加了病毒的傳播風險,但更多的是針對“未陽”人群,這類人群尤其要注意防護。
“二陽”癥狀會輕一些嗎?
近日,不少人在網上曬出顯示陽性的抗原,聲稱“二陽”后仍出現鼻塞、咳嗽、味覺消失等情況,但比第一次癥狀要輕。
李侗曾表示,“對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來說,即使‘二次感染’,癥狀也會輕一些,不會像第一次那樣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人群感染。并且之后的疫情高峰也不會像此前那么明顯,可能會呈現一個較緩的波峰。”他再次提醒,此前從未感染過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以及有基礎疾病人群,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
“二陽”了需要醫療干預嗎?
5月5日,中國疾控中心周報(CDCweekly)發布《預先計劃的研究:奧密克戎變異株再次感染的相關因素——中國廣東省,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
該研究介紹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間廣東省出現新冠病毒再次感染的情況,研究結果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初次感染后3至6個月內再次感染的風險較低。在首次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6個多月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的幾率明顯增加。大多數再次感染病例都有癥狀;然而,只有少數人需要醫療干預,沒有發現危重病例。
無論病毒變異或上次感染后經過的時間如何,既往感染所賦予的保護可能有助于降低再次感染后重癥的發生率。研究團隊發現,醫護人員的再次感染發生率高于其他人群。
咽喉痛就是感染新冠了嗎?
五一假期過后,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稱自己出現喉嚨腫痛,越來越嚴重的刀片嗓與感染新冠時類似,擔心是不是“二陽”了。#全國都在咽喉炎嗎#一度登上熱搜,引發很多人的關注和討論。咽喉痛是否與新冠有關?如何區分呢?
浙江省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潘紅英表示,臨床中發現,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癥狀較輕,出現明顯咽喉痛的情況較少。若患者沒有出現發燒,說明是無癥狀或輕癥,那么也就同樣不可能出現咽喉痛。
咽炎又分急性咽炎和慢性咽炎。急性咽炎由病毒和細菌感染引起,通常表現為上呼吸道癥狀,咽干、咽痛、咽癢、說話聲音嘶啞;慢性咽炎則表現為咽喉異物感、吞咽困難。新冠病毒主要侵犯下呼吸道,同時也可能出現上呼吸道癥狀。除了咽喉疼痛以外,還會出現發燒、干咳、流鼻涕等癥狀。
潘紅英強調,出現咽喉痛,不用過于焦慮擅自套癥狀。若同時出現發燒、咳嗽,懷疑是新冠感染,可以自己進行新冠抗原檢測。若檢測結果為陽性,應注意自我隔離,前往發熱門診就診。若檢測結果為陰性,但咽痛明顯、無法自行緩解,也要到醫院耳鼻喉科檢查,排除其他病菌感染等問題。
本版綜合央視新聞、北京日報、科技日報、中國政府網等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