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顏莊街道衛生院亓立花娜
當醫生手持超聲探頭在患者腹部滑動,屏幕上隨之浮現出肝臟、膽囊的清晰影像時,這種沒有輻射、能“看透”身體內部的技術,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超聲的原理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雷達、聲吶極為相似。它利用的是頻率高于2萬赫茲的超聲波,這種聲波超出了人類聽覺的感知范圍,卻能在人體組織中高效傳播。當超聲波探頭接觸皮膚時,會向體內發射高頻聲波,這些聲波遇到不同組織的界面(如肌肉與骨骼、血液與血管壁)時,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射與折射。探頭同時扮演“接收器”的角色,將反射回來的聲波信號捕捉,并傳輸至計算機系統。經過數字化處理后,這些信號被轉化為實時動態的灰度圖像,也就是我們在屏幕上看到的超聲影像。
與X線、CT等依賴電離輻射的影像學技術相比,超聲檢查的最大優勢在于“安全無創”。超聲波屬于機械波,不會對細胞產生輻射損傷,因此無論是孕婦產檢、新生兒篩查,還是老年人的常規體檢,都能反復使用。在產科領域,超聲檢查更是當之無愧的“胎兒守護者”——從孕早期確認孕囊位置、排除宮外孕,到孕中期篩查胎兒四肢、臟器發育情況,再到孕晚期監測胎兒心率、胎位與羊水深度,超聲技術全程陪伴,讓醫生與家長能清晰觀察到新生命的成長軌跡。
除了產科,超聲在其他臨床科室的應用同樣廣泛。在心血管科,醫生通過心臟超聲能直觀看到心臟的大小、形態、瓣膜活動情況以及血流速度,精準診斷先天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病等疾病;在消化科,腹部超聲可快速排查肝囊腫、膽結石、胰腺炎等問題,且檢查前無需進行復雜的準備,便捷高效;在急診科,超聲檢查更是“快速診斷利器”,通過床旁超聲,醫生能在幾分鐘內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腹腔內出血、氣胸等危急情況,為搶救贏得寶貴時間。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超聲“雷達”的探測能力也在持續升級。傳統的二維超聲只能呈現平面圖像,而如今的三維、四維超聲能構建出立體的動態影像,讓醫生觀察得更細致。例如,在胎兒超聲檢查中,四維超聲可清晰顯示胎兒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甚至能記錄下胎兒在子宮內打哈欠、踢腿的瞬間。此外,介入性超聲技術的出現,讓超聲從“觀察工具”變為“治療助手”——醫生在超聲引導下,可精準完成穿刺活檢、囊腫硬化治療、腫瘤消融等操作,避免了傳統手術的大切口與高風險,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不過,超聲“雷達”也并非萬能。由于超聲波無法穿透骨骼和氣體,因此對于顱內、肺部等部位的檢查,超聲的效果遠不如CT和磁共振。同時,超聲檢查結果也與醫生的操作經驗、設備分辨率密切相關,這就需要醫療機構配備專業的技術人員與先進的設備,才能確保檢查結果的準確性。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