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醫院周圍血管科 李建鵬
由于我國人口結構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出現下肢涼麻、疼痛等不適。很多人以為這是膝關節出了問題,其實不然,這可能是下肢動脈血管在發出警告,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表現。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醫稱為“脫疽”,好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以男性多見。間歇性跛行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典型癥狀。間歇性跛行是指行走時小腿后方出現疲乏、疼痛等不適,導致行走難以持續,需要停下短暫休息后方可繼續行走。
隨著動脈病變的加重,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的距離會越來越短。發展到本病后期,患者常在夜間出現下肢疼痛而醒的癥狀,我們稱之為“靜息痛”。此外,足趾長期破潰不愈也可能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有關。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機制與冠心?。ü跔顒用}粥樣硬化性心臟?。╊愃疲饕莿用}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導致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減少或阻斷下肢的血液供應,從而使下肢出現缺血性病變。
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危險因素。相關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每增加1%,相應的發病風險增加26%。因此,積極控制這些危險因素可以減少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生,增加臨床治療效果。
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有良好的臨床效果。中醫認為“脫疽”的基本病機是血脈瘀阻,因此把活血化瘀作為總的治療原則。根據病因,又可將脫疽分為寒濕阻絡、血脈瘀阻、氣血虧虛等證型,常使用桃紅四物湯、陽和湯、黃芪鱉甲湯等辨證施治。此外,中醫定向透藥、中藥溻漬等中醫外治法可以有效改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癥狀。
西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療法。藥物治療又可分為擴張血管藥、抗血小板聚集藥和改善脂質代謝藥。目前臨床常用擴張血管的藥物有貝前列素鈉和鹽酸沙格雷酯;抗血小板聚集藥主要是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改善脂質代謝的藥物主要用阿托伐他汀。西醫手術治療目前多采用介入手術,代表性手術方式為球囊擴張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等優點。
(責任編輯: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