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在省城多家醫院的兒科門診、急診,常有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就診,非常焦慮,表示自家孩子高熱幾天不退,胃口不佳,嘴里、手腳還長了皮疹。醫生通過詢問患兒接觸史、查看咽峽部及肢體皮疹、輔助檢查等,診斷為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峽炎。
家有幼兒,如何預防手足口病呢?讓我們跟隨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南內環院區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范偉一起走近“手足口病”,了解一下吧!
A 傳染性強 5歲以下幼兒常見
“聽說最近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手足口病不光孩子會被傳染,大人也會。”“孩子發燒了,懷疑是手足口病”……在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南內環院區兒內科門診處,幾位帶著孩子的家長一邊等待就診,一邊小聲討論著。
“最近手足口病患者確實比較多,幾乎每天都有好幾例。”范偉介紹,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傳染性強,早期一般先有感冒癥狀,發熱,可伴嗓子痛、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癥狀,隨后,口腔黏膜可能會出現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紅暈。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病例僅表現為皮疹及皰疹性咽峽炎,而沒有發熱。
至于手足口病的高發期,山西晚報記者在網絡上搜索后發現,有人說是春季,有人說是夏季高溫時,還有人說是和很多呼吸道疾病一樣,多出現在秋冬季。對此,范偉表示,手足口病沒有特定的高發季節,傳染性強,一年四季皆可發生。
“今年確實比較特殊,因為正常來說,手足口病和其他傳染性疾病一樣,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流行。”范偉說,但今年可能是因為之前疫情期間的居家狀態,接觸自然環境里細菌、病毒的機會少,孩子們對手足口病的抵御能力減弱,才會導致大家有種集中爆發的感覺。而手足口病最容易侵犯的年齡群體是5歲以內的兒童,其中,3歲以內的孩子比較常見。
B感染之后不可大意
范偉介紹,以往的手足口病的患者中,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也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有極個別病例存活后留有后遺癥。所以他提醒家長們,孩子得了手足口病一定不要大意,手足口病發病后一周內傳染性最強,患兒的糞便、咽喉分泌物、唾液甚至皰疹液都富含病毒,一不小心就容易中招。“它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糞口傳播,有的孩子在發病3-5周,還能從糞便中檢測到病毒。”他說。
有家長提出疑惑:孩子病好后是不是應該給家里全面消毒?尤其是床、被一定要全面清理?
對此,范偉表示,不論是哪種傳染病,在治愈后對家中消毒都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但發病后短時間內因居住環境不清潔,再次感染手足口病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家長不必太過焦慮。
“也有成人感染手足口病的情況。”范偉介紹,手足口病雖然常見于5歲以下的兒童,可卻不是孩子的專屬,成年人因為工作壓力、精神緊張、營養不均衡等導致免疫力不足時也很容易感染,部分成人感染后可能完全沒有任何癥狀,但不是絕對的。之前就有媒體報道過,成人感染手足口病后,癥狀較輕的會出現手心、腳心的皮疹和口腔皰疹;嚴重的會出現發燒、甚至全身性的皮疹。對此,范偉提醒:雖然相對于兒童手足口病,成年人的癥狀較輕,也不會導致明顯的并發癥或造成生命危險,但也需要重視,因為成人活動范圍大、攜帶病毒量多,在和小孩接觸時,更容易成為隱性的傳染源。
C發熱不是惟一指標
“是不是發熱、出現皰疹就一定是手足口病?”關于這點,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它的臨床表現有輕有重。”范偉說,但就“發燒”來說,手足口病的患者并不一定會出現發燒,即使出現發燒,程度也有輕重;如果不出現發燒,家長一般會認為病情比較輕,但此時需要注意患兒的精神狀態有沒有明顯變化,如果精神狀態較差,出現嗜睡、煩躁現象,并不能夠排除患兒重癥的可能。
判定孩子是不是手足口病,范偉還是提倡家長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不要自行在家判斷。“容易和一些疾病混淆,比如說皰疹性咽頰炎。”范偉說,皰疹性咽峽炎也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夏秋季高發,可因不同型別的病毒重復感染多次發病,也是自限性疾病,多見于6歲以下學齡前兒童,潛伏期3-5天。和手足口病相比,皰疹性咽峽炎的皰疹僅出現在口腔咽峽處,手足口病則是口腔、手足臀處均可能有皰疹,且咽痛癥狀沒有皰疹性咽峽炎那么嚴重。
對于怎么預防手足口病,范偉介紹,手足口病主要通過糞口傳播,所以如果家里有感染手足口病的人,或者孩子上學、參加集體生活,集體中有手足口病患者,就可能被傳染。“所以,一方面是提高孩子自身的免疫力,一方面則是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室內多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加強運動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天氣變化時做好御寒保暖,謹防受涼;生病時做好自我隔離和自我保護,預防交叉感染。
答疑解惑
1.問:孩子10多歲了,還會得手足口病嗎?
答:85%-95%手足口病發生于嬰幼兒,還有極少部分發生于年齡較大的兒童,臨床常見的情況是,孩子自身抵抗力較弱,家里有正處于幼兒期的二寶,恰巧患手足口病,一起生活,沒有進行隔離,因此大寶也可能被傳染。
2.問:孩子這幾天都沒有出門,怎么也會得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的潛伏期一般為3-6天,可能寶寶曾經接觸到傳染源而媽媽未留心,病毒潛伏在體內,過了幾天才出現癥狀。
3.問:家里有2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另一個需要分開隔離嗎?
答:接觸過手足口病患兒的寶寶,建議隔離并醫學觀察至少7天。
4.問:感染手足口病,只要退燒就沒事了嗎?
答:手足口病是一種病毒感染性疾病,臨床一般采用對癥治療。
針對發燒,進行退熱處理,如口服退熱藥及物理降溫,也可配合口服清熱解毒類中成藥;針對口腔皰疹及潰瘍,采用口腔噴霧劑緩解疼痛;對于膝蓋、臀部、手足等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疹,一般不需進行特殊處理;如伴有感染,需要抗感染治療。
家長在護理手足口病患兒時,應讓其穿寬松透氣的鞋襪,多洗手,保持清潔;食物選擇上,建議多以軟爛、流質及低溫飲食為主,防止加重潰瘍創面。
5.問:孩子發燒,熱度遲遲不退,需不需要用抗生素?
答: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性疾病,發熱需要退熱對癥處理。如果患兒抵抗力差,合并細菌感染,則需要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
6.問:孩子確診手足口病,會不會有什么嚴重后果?
答:手足口病是常見的兒童傳染病,并不可怕,家長不必驚慌,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完全可防可治。
但需要提醒家長,患兒如果出現持續高熱不退、精神差、嘔吐不止、頭痛等危重情況,應及時就診。
山西晚報記者 張夢瑩
(責任編輯:梁艷)